“你的真实性格是什么?”“测一测你的性格是哪种类型?”
这类测试在网络疯传,很多人喜欢做这种测试然后分享,似乎这一套固定的测试题比周围的人、甚至自己还了解自己,测试出的结果让自己都没有想到,简直挖掘出了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自己的性格特质。
甚至有些企业、人力,在挑选新员工的时候也会让新员工做一下这些性格测试问卷,以便得出员工性格的结论,与企业文化是否相匹配。
问题是,这些性格测试真的有科学依据么?
所谓性格测试,到底是测试还是暗示?
很火的INFP、ENTJ都是性格形容词的缩写。性格测试因为抱住了心理学的大腿而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性格测试的科学性一直广受心理学质疑。
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四大人格维度,分别为外向-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实感-直觉(Sensing-INtuition),情感-思考(ThingKing-Feeling),以及判断力-理解(Judging-Perceiving)。但荣格曾经明确指出,这个分类仅仅是基于他的观察和总结,并不是一种判断或理论,需要实验的证实。
这种尚未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就被应用为性格的划分。前文提到的INFP,就是内向(Introversion)、直觉(Intuition)、情感(Feeling)和判断力(Judging)的组合。
1942年,迈尔斯-布里格斯分类指标诞生,就是流传甚广的MBTI。这是由一对美国没受过正统心理学训练的母女开发出来的问卷测试,设计者之一的母亲曾经咨询过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可以说这个测试问卷本身的设计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而非科学测试。
事实上,这套测试也只是听上去很唬人,很专业,真正操作起来,结果的一致性非常差。同一个人在很短时间,测试两次,得出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测试在各个维度上的设计过于绝对,一个人要么内向、要么外向,至今人们也深受这种分类的影响。
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没有办法单纯地划分性格,这也是“闷骚”一词深得人心的原因:大部分应该都是在熟悉了之后外向,陌生的时候内向吧。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150万人的性格,发现最常见的性格就是“神经质水平和外向水平高,开放性水平低”,说“人话”就是敏感又守旧,对新环境新东西的接受度较低。这项研究结果可能打击了很多自以为“多愁善感”的小公主们——原来这种类型是非常常见的啊!
其实,性格测试科学与否,普通人并不关心。就像很多伪科学照样传播得风生水起一样,与之相比,性格测试尽管不科学,但也没有害处。
与其说是测试,不如说是一种游戏,一种心理暗示。
填完整套问卷之后会发现,每一种性格的描述语言都在给你关照,用最可共度性的语言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性格解释,迎合了测试者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同时又渴望归属感的需求。
毕竟,人是群体动物,都希望自己是合群的,正常的,但又希望自己是特别的那一个。
性格测试,给了我们最好的安慰与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