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
功能:主要有监测运动、睡眠、心率,定位、救助呼叫、服药提醒等。
智能腕表
功能:除监测运动、睡眠、心率,定位和救助呼叫外,可采集健康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子女可以在手机APP上查看父母的健康数值。
智能腰带
功能:除监测运动、心率,久坐提醒和定位外,还有意外跌倒告警,若老人意外跌倒,子女的手机APP会收到告警及老人的位置信息。
智能拐杖
功能:照明、收音、音乐播放、障碍物检测及提醒、一键求助和定位等。
45岁的吴女士说,她的老父亲已经80岁了。去年老人独自上街时突然晕倒,躺了10多分钟,多亏有好心人帮忙送进了医院,最后转危为安。吴女士觉得,如果当时老人有块智能腕表,有一键呼救等功能,有突发情况家人马上可以知道,这样父亲外出她也会放心很多。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让业内普遍看好老人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但此类产品在市场上却处于供需两不旺的状态。厂商觉得,老人购买意愿小,钱不好赚;而老人们则认为,产品不实用。
文/图 记者 吴笛 杨婷
【为啥不想买】
老人:这是年轻人玩的
近日,记者在前埔健身公园随机采访了15名老年人和5名年轻人。受访老人都没有用过可穿戴设备,提到腕表、手环、智能拐杖这些东西,只有5名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一名老年人说:“那些东西都是年轻人玩的新潮产品,老人家根本不懂也用不来。”受访的年轻人中,对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有耳闻,曾考虑给老人家购买,但大多由于老人拒绝而作罢。
【显老】
又没有老年痴呆 戴什么定位手表
75岁的赵先生说,他看见孙子戴过一块手表,听儿子说这手表可神奇了,孩子戴着它走到哪里大人都知道。儿子说还有老人款的,可以给他买一块戴。赵先生一听不高兴了。他觉得,自己没有老年痴呆,又不会走丢,干吗要买块手表让儿子每天“监视”自己。
而孙小姐说,她的父母刚退休不久,智能手机用得很“溜”,不过用穿戴设备他们不愿意,觉得自己身体不错,还很年轻,一些定位呼救功能根本用不上。孙小姐说,相比老年款,她的父母更愿意用年轻人用的可穿戴设备。
【麻烦】
智能机都用不惯 买来不用怕浪费
68岁的王先生说,他曾经看到过打乒乓球的球友带过手环,当时觉得挺好,也想买一个,可一问才发现,手环要关联智能手机,用起来还挺麻烦,王先生马上打消了买手环的念头。王先生说,三个月前女儿才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现在还有很多功能不会用,手环买来估计利用率不高。
年轻人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几次要给父亲买智能手机,但是几次都遭到父亲的反对,他觉得智能手机都不接受,父亲更不会接受穿戴设备。
受访的老人普遍表示,他们普遍担心智能装备买回来不知道怎么用,子女教起来也挺麻烦的。
【偏贵】
一根手杖大几百 觉得不值那个价
65岁的刘女士说,她去朋友家曾看见过智能手杖,可以接电话、听收音机,还可以GPS定位报警,她觉得特别新奇。可一听要七八百块钱,就吓了一跳。她说:“一根普通的手杖才多少钱?卖得这么贵不说,如果坏了修起来也麻烦。”除了上述担忧,让刘女士介意的还有拿手杖出门。她觉得自己还没老到要拿手杖的程度。
提到智能穿戴设备的心理价位,老人纷纷表示,大几百块钱可能是他们无法接受的,现在一部智能手机才几百块钱,买个穿戴设备就要那么贵,觉得不值。
【陌生】
对产品缺乏了解 无门店提供体验
对可穿戴设备略有了解的受访老人普遍反映,他们对老人穿戴设备了解的渠道相当少。“没看到哪里有卖的,听说只有网上才有卖的,我们老人家又不上网。”老人们纷纷表示,他们对这些可穿戴设备知之甚少,这是他们觉得可穿戴设备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日,记者走访我市一些经营电子产品的市场发现,目前卖老人可穿戴设备的专门店几乎看不到。少量老人穿戴设备都是混在其他电子产品中一起卖。
【用了啥感觉】
有的功能挺实用 有的设计不合理
虽然多数老年人对老人可穿戴设备的接受度还不高,但也有老人或“赶新潮”,或被动接受,成了“先用起来”的一部分。他们对这类产品的体验和评价又如何呢?
拐杖能放音乐听广播 拄着边走边哼歌
90岁的抗战老兵翁腾敏老人使用某品牌的智能拐杖已经有半年多了。他说,现在自己去哪里都离不开这根拐杖了。
“这根拐杖不仅可以看时间,听音乐、广播,还能照明,很方便。”翁腾敏说,以前出门,不知道时间,要记得带手表,有时候回家晚了,总担心看不清路。自从用了这根拐杖后,他说自己出门都不用带手表和手电了。
翁腾敏说,虽然这根拐杖有很多功能,但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我没用拐杖打过电话,用不着这个功能。”他说,自己最喜欢广播和音乐功能。“每次和朋友们聊天聊累了,就坐着听听广播。”老人爱听抗战老歌,特意让儿子把歌曲下载到拐杖的音乐功能里,“我现在每天都用这个拐杖,一边听歌一边跟着唱,真的很方便。”
手环让他更爱运动 微信每天“晒”步数
70多岁的黄先生跟朋友说,他每天要步行一万步。朋友觉得好奇,怎么能数得过来每天走了多少步?黄先生说,他有智能手环,走多少步一目了然。不仅如此,黄先生每天都会把他运动的步数晒在微信上,他经常和微信好友“比拼”谁的步数多。
在老年朋友中,黄先生算是比较时尚的一位。他很早就用上了智能手机,通过微信和朋友联络。几个月前,儿子给他买了个智能手环,他觉得很好用。黄先生说,有了手环后,可以督促自己每天运动,保障运动的质量和强度。他觉得,可穿戴智能设备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老人也可以享受高科技。他说,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应该身老心不老,要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这才叫与时俱进。
天天充电不方便 屏幕太小看不清
两个月前,74岁的李先生收到了儿子送的生日礼物——一块时尚智能腕表。腕表的功能挺多,有一键求救、心率监测、运动计步、睡眠监测等10项功能。一开始,李先生戴着腕表,逢人便夸:“儿子孝顺,这个礼物买得贴心。”可过了一个月后,他就把腕表扔在抽屉里,再也不愿意用了。儿子一问才知道,他嫌麻烦。
李先生说,腕表要天天充电,不方便,如果想用它监测睡眠,晚上睡觉都要戴着。最要命的是腕表屏幕太小,老人家眼睛又不行,眼睛都快贴到屏幕了,才勉强可以看到表上的提示。有一次洗手时忘记把表摘下来,不小心弄湿了,让他心惊胆战,后来就不怎么愿意戴了。
【市场微调查】
用户体验并不理想
网店销售情况不佳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空巢老人、失智老人、失能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多,成为不少厂商进军老年可穿戴领域的主要原因。
目前,市面上的老人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健康类”产品,比如智能血压计、智能体温计等。而另外一种则是“功能性”产品,比如具有定位功能的防走丢设备、具有报警功能的智能产品等。
但老人在使用上述产品时,体验度并不是很好,比如系统更新换代快、使用麻烦、不易携带、音量不足、屏幕过小等。
记者在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搜索老人穿戴设备。老人智能手表、智能拐杖、“定位鞋”的销售情况都不好,当月销售量多为“0”。
【业内如何看】
依旧看好市场前景
考虑开辟体验门店
在今年的“9·8”厦洽会上,厦门市佳音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智慧养老”产品吸引了很多客商的目光。公司董事长陈志钦告诉记者,老人可穿戴设备背后,可延伸出众多的服务项目,蕴含巨大的商机。
【谈渠道】
知道的老人不多 买起来也不够方便
谈到目前老人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渠道,陈志钦坦言,目前该类产品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一是知道的人不多,二是购买起来也不是特别方便。”
目前,购买该公司的商品需要通过佳音在线官方APP上的购物商城购买,不过最近该公司的智慧养老用品正在考虑开辟专门的体验专区门店。未来,他们还将跟社区合作,在社区设体验馆,让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体验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感受。
据悉,该公司把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平台和呼叫中心云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包括智能拐杖、智能手表、智能床垫、中医健康监测仪和智能可视机器人的应用终端。
【谈服务】
不卖产品卖服务 “管家”全天候待命
以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主打产品时尚拐杖为例,该拐杖不仅有智能定位、一键呼叫、收音和强光手电等功能,更将拐杖跟服务后台相连,提供全天24小时呼叫、老人健康档案管理和掌上移动平台免费使用等服务。在销售模式上,跟其他的老人可穿戴设备不同,该拐杖只送不卖。配合拐杖的后台服务费为每天一块钱,也就是说,老人只需一次性交满两年即700多元的服务费,就可以免费获赠一根拐杖。
“比如老人按下‘呼叫救护’,我们后台会有专人与家人联系或打120求助,并提供准确定位。”陈志钦说,目前佳音在线提出的一键呼叫救护、老人定位、365天24小时生活管家等居家服务,构建移动互联网智能信息平台,可提供云服务、协同服务、智能养老三大功能,让厦门老人拥有贴心的在线智能服务是他们的目标。
【谈产品】
老人用不惯手机 儿女可以发“家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佳音在线,记者还看到了一个特别的设备。陈志钦说,他把这个设备取名为“一封家书”。这个设备其实就是个小盒子,里面装的卷纸有点类似超市收银柜台的收银小票。
陈志钦说,在外工作的子女如果想要给家中父母提醒按时吃药、天气变冷等信息,或者仅仅是想传张照片给父母看,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里“一封家书”的APP,现场拍一张图片或者选择任意想要发送的图片,或者手写下想要对父母说的话,按下确认键后,在家中的小机顶盒就能立马打印出图片和文字。如果文字是子女手写的,打印出的也是手写体的文字。
记者在现在也试验了一把,当场拍摄了一张图片、写下一句话,按下确认键后,就看到小机顶盒里打印出图片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