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育才中学分校 陈儒强
小组是班级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小组建设得好,整个班集体自然会呈现出良好的班风,这应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比如,我曾在2008级“和谐号”那届学生,就很成功组织了组与队的建设(其中7个小组各有命名,队为“朱雀”与“玄武”),收效良好。然而,最近几年以来,总以为小组这种传统形式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已难以发挥出更多的教育效益,本人思想上对小组重视不够,导致我虽在班上一直都设了小组,但其作用并未显示出来或发挥得不够明显。
在去年接受这届新初一的班级后,为了有效地发挥小组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我在班内小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进与探索,以试图赋予“小组”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以时代精神和新的生命力。这种改进与探索的核心便是:灵活组织和建设学习小组,快乐体验学习性小组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各种竞争,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蓬勃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合理分组与分工。
小组类型太多就等同于没有小组,为了方便竞争,我在班上只设一种综合小组,它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等等。之所以将其不变,是为了让小组在不断的竞争中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由于是综合小组,尽量考虑各种“人才”的和谐搭配,使各组异质条件尽可能均衡而统一,分组后立即对所有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要注意把握“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原则。
第二,竞争全面与全员竞争。
竞争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的各个方面以及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即全面的竞争,大致有这些方面:1.课堂纪律;2.学习成绩;3.劳动卫生;4.两操一会;5.文体活动;6.出勤情况;7.作业收交;8.班级贡献;9.文明习惯;10.尊孝表现;11.晨读情况……而且,全班人员都要参与进来,进行全面竞争,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第三,规则制定与统一。
学期开始,立即召开班委与小组长参加的会议,拟定小组竞争的规则。规则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比赛采用积分制;二是比赛规则不追求表面上的绝对“公正”,而要体现出对后进小组进步的鼓励;三是这个比赛只是“行为”比赛,而不是“观念”比赛,即仅就学生“做了什么”而展开评比,而不是抽象地评“思想觉悟”。
第四,团队文化与合作精神。
各小组积极讨论并制定组名、组徽、组歌、口号,形成团队文化,激发团队的合作精神,而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感悟、体会和收获成长的喜悦。
第五,团队引导与监督。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注重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只有教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进行。规则一旦制定,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具体由值日班长记载各小组积分进展情况,各小组长也有一本“账簿”,以便查对。积分一月公布一次,使每组都明白本组在全班的地位,竞争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这样到了期末评选优秀小组时,只要看表上的积分,优秀小组自然便产生了。
这一学期的小组竞争活动,使我有以下感受颇深:
1. 竞赛活动确实使小组产生了内在的凝聚力。组员们不但空前团结,而且为了使本组在竞赛中取胜,纷纷自行制定了“组规”,以保证互相监督,真正强化了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识”。
2. 小组凝聚力的产生自然带动了班级风气的好转。比如,以前有的后进生不爱学习,现在为了小组荣誉,不但同组同学会督促他,而且他本人也情不自禁会勤奋起来。小组内部、组际之间交流学习蔚然成风。再如,以前教室后面墙上的板报一直办得不太好,现在分到小组,而且纳入评分,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可以说是一期比一期好。
3. 竞赛评比使一些不好督促检查的要求也得以落实。如作业收交,又如教室里不随便扔纸屑,以前都是“老大难”问题,现在将之纳入评分,而现在根本不用我再操心,而且保持良好势态大大优于过去。
但是,还有两点认识在此需要说明:
第一,组织小组竞争,只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手段,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取代其他工作。因此,过分夸大其作用也是不合适的,我们在抓小组建设的同时,理应抓好其他班级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德育无法真正“量化”。德育是一项复杂微妙的精神创造,其效果既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也是综合性的,即既有观念的——思想、情操、修养、习惯、情趣,又有行为的——各方面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说,被“量化”德育的只是“表现”,而非其全部效果。小组竞争也好,操行评分也好,它可能是德育效果的一部分,可以是德育效果的参考,但绝非“量化”后的德育。
作为教育人,能在粗劣中发现伟大,平凡中发现神奇,枯燥中发现乐趣,寻常中发现美好,简单中发现奥秘,我以为这就是点亮心灯,用自己手中的火把点亮更多的希望,在一个学习氛围不太浓厚的较薄弱的班级管理中,我不断思考与实践,总于找到了开展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的这一法宝,不失为是一件享受教育的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