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继位以来,一直以仁爱自称,希望可以成为一代明君,留下一世英名。但是作为君主,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仁爱呢?哪怕表面对别人再好,心中也是必定会顾忌他人是否会动摇自己的权威,历代君主都不例外,乾隆更是如此。
乾隆的仁慈形象,在乾隆早期确实抚慰了百官之心,毕竟历经雍正朝严苛的对待后,百官需要一位温和的君主来肯定一下自己,而乾隆也因此赢得了百官之心。但是对于一切可能威胁自己权力的人和事,乾隆也十分警惕。
严苛的“孝子”
乾隆一直以孝子自居,对于太后感情真挚。继位后,哪怕再忙,也坚持从前那样“三天问安,五天侍膳”,对太后的日常起居十分关照。
对于乾隆对太后孝顺的最主要表现恐怕要数给太后过生日了。乾隆早期,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节俭,甚至不让臣子在过年过节时向自己上贡。但是太后的每次生日,乾隆都十分看重,每一次都大操大办。乾隆六年,太后五十岁大寿时,乾隆采用康熙五十大寿同样规格来为太后贺寿,这样为自己的母后庆生,放在哪个朝代都十分难得。
虽然乾隆对自己的母后用尽各种办法表示尊敬,但是对于有可能对自己的权威造成影响的事情,乾隆也绝不留情。
乾隆继位第三天时,就曾发布一道谕旨,告诫宫中的太监宫女,不要对太后说朝廷大事,免得太后听了心烦。表面上是怕母亲为朝廷之事所扰,实则担心太后干预朝政,影响自己的权力。就这样,太后的权力被制约了起来。
有一次,太后和乾隆聊天时提到,听说京城中有一座庙十分灵验,可是年久失修,希望乾隆可以修葺一下。乾隆表面应承下来,随后便严厉斥责了太后身边的太监,毕竟太后常年在宫中不常外出,怎么会知道有这么一座庙呢?一定是身边人跟太后说的。看在太后的面子,不予惩处,但下不为例。
这表面上是说给太后身边的太监宫女听的,实则说给太后听的。太后也明白其中含义,再也不提这类事情了。
不同命运的“弟弟们”
乾隆有兄弟十人,但在乾隆登基时,大部分都过世了,只剩下弘昼和弘瞻两个弟弟。但是这两个弟弟,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虽然是皇帝的亲弟弟,但是“兄弟”情谊比不上“君臣”之义。既要表现兄友弟恭,又要表现君臣大义,这是很难做到的。
乾隆对待两个弟弟十分大方,要银钱给银钱,要官爵给官爵,但是绝不允许他们干预朝政,也不允许他们影响到自己的权威。
有一次,乾隆让弟弟弘昼给八旗子弟监考,开考后,弘昼见乾隆还坐在那里不走,就说了一句“难道皇上连我都不相信了么?”这句话放在普通朋友间或许没什么,但对于皇帝来说,这是大逆不道的话。但乾隆没有多说话,起身离开了。
过后,弘昼反应了过来,第二天便去请罪。乾隆对弘昼说,如果昨天我要是说句别的话,和你吵了起来,你便粉身碎骨了,这次原谅你了,以后不要这么说话了。弘昼这才算逃过一劫。
弘昼虽然身为皇弟,但没有实权,终日也如旗人那般玩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办丧事,以此为乐。或许也因此,弘昼没有受到什么政治影响,落得善终。
而乾隆的另一位弟弟弘瞻就没这么幸运了。乾隆登基时,弘瞻才两岁,而乾隆十分照顾这个小弟弟。果亲王允礼家中富足但无后,皇帝便让弘瞻过继给果亲王。
但是弘瞻从小娇生惯养,十分任性,让乾隆十分讨厌。有一次,因为给太后行礼跪错了地方,便被乾隆数罪并罚,革去亲王爵位,降为贝勒,免去一切差事。从此以后,弘瞻感到十分受挫,不久便大病了一场死了,年仅三十二岁。
身为君主,无论多想顾及自己的仁慈名声,但是坐到了那个位置便不会完全按照自己当初所想行事。皇帝手握大权,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的权力,让一切可能威胁自己权力的力量后退。平衡手中权力和亲情挚爱,或许这就是身为皇帝必须要面对的一项艰难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