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桃花扇》中一句“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翦”印象颇为深刻,三月,虽未至上巳节,但无论是在曾经烟雨朦胧喧嚣的秦淮河畔或是寂静的青山之中,桃花早已开放。有歌唱道,春有百花秋有月,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自古以来春花秋月一直被文人墨客所爱,它们承载着人们千百年来的爱恨情仇。
今天我们不聊百花和秋月,只说桃花,千百年来寄托了人们的何种情感。
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将桃花视作貌美的女子,在《桃花扇》一书中,侯方域与李香君梳笼拜礼之时面对有着“秦淮八绝”之称的李香君,侯方域在订盟宫扇之上,即兴赠诗道: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在诗中侯方域面对曾经一见倾心的李香君,按耐不住心中的悸动,挥笔写下如下如此诗句,认为洁白的辛夷花虽是美,但是远不及东风中摇曳的桃李花。用桃李花来盛赞心爱之人,由此可见在他的心目中桃李花是何等的美物。
那么以桃花喻美人是从何时流传开来的呢,最为久远的当属《诗经》中《桃夭》一首: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词想必未曾读过《诗经》的人也会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耳熟能详,在诗中作者将桃花视作妙龄美貌女子,作为一首新婚贺词,不仅将新娘的美貌借桃花道出,也将作者对新人的新婚生活的美好祝福赋予其中,祝愿面若桃花的新娘,婚后能家庭和睦安居乐业。
这样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现今我们来道之对新婚的朋友也是相当的妙。
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评论《桃夭》:“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自《桃夭》之后此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了。
在我们所熟知的名家中,也有不少佳作来借以桃花来盛赞美人。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一直以来被口口相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大多数的人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再熟悉不过,在诗中作者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
除去桃花美人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文人还将桃花寄托了何种情感?
我们可从李白的一首《山中问答》看出一二: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从诗词的含义可看出作者对于自在悠闲生活的向往,幽居于碧山之中,而碧山在何处呢,就在随着桃花溪径的深处。在这里,桃花俨然成了一处与尘世毫无相关的清幽之地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的一块乐土,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谈及世外桃源,我们不得不说到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态度早已在我们的学习中了解过。陶渊明的一系列田园隐逸诗作也表明了他对于对然自在淳朴生活的向往。在他的名作《桃花源记》一文中便可清晰看出。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是桃花源记中通往桃花源的路径描述,在桃花溪水曲径通幽的深处,住着一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的人,在这里人们怡然自得,不为世事所纷扰。而这里的桃花也如李白适中所言,是一种与世隔绝悠然自得的生活的象征。
自《桃花源记》之后,桃花源在从前以及现在都成了每个人心中的一片乐土,而桃花也就被赋予了一种归隐,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的意义所在。
秦淮河边几度春风依旧,香君不再,美人倍出,遥望桃枝,我们仍可道出“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源虽未知,然桃花烂漫,我们要相信,我们辛苦寻觅,一切将自现。寒冬已过,三月佳境渐入。
天地有大美美在万物有灵,诗词有大美美在重塑万物之灵。古往今来,万物承载着人们的千愁万绪,岁月长河流淌不息,春花秋月几度轮回,遥望故时月,我们共享天籁。
你还有那些关于“桃花”的诗词呢?比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词君的诗意店铺,可以点击下方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