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羊脂球读后感-读莫泊桑经典《羊脂球》究竟因为什么对羊脂球这个妓女念念不忘?

羊脂球读后感-读莫泊桑经典《羊脂球》究竟因为什么对羊脂球这个妓女念念不忘?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0 09:51:14
阅读:

文:双木林兮


说起莫泊桑,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羊脂球》。这篇写于一八七九年的小说一问世,便获得了巨大成功,被评论家认为是莫泊桑经过长期写作锻炼之后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人们对这个小说仍旧交口称赞,更对小说中的这个名叫羊脂球的妓女念念不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代代人对一个妓女如此铭记于心?


有人记住她,或是因为敬她是条汉子。面对普鲁士敌军,她表现出了应有的爱国情感。在鲁昂时,她对侵占了家园的普鲁士大兵们表示出了强烈的愤恨,她说“要不是女仆拉着她,否则她会用家具狠狠地砸断他们的脊梁骨”,敌人使她怒不可竭。她离开鲁昂也是因为受不了这样的压迫,以出走来表达内心的不配合与反抗。


在托特镇,她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出自己的爱憎分明,面对普鲁士军官提出的“睡一晚”的无理要求,她很坚定地予以拒绝,甚至当同行的民主党人士高努代想趁机揩油时,她也严厉地呵斥与拒绝。可见,她的骨子里有着自己的原则,作为一个妓女,不与敌人合作,不对敌人奴颜媚骨,是一个妓女表达爱国的方式,也不在敌人当前时欢淫作乐,是一个妓女都具有的爱国的羞耻心唤醒的尊严。相比于那些伯爵和富商们的墙头草行径和软骨病行为,她的愤怒和坚守无疑是个英雄般的存在。


有人记住她,或是因为对她充满同情。她心地善良,和其他身份高贵的人一样,他们同在一个马车箱里,便意味着同是天涯沦落人——被敌军侵略与压迫下不得不流离失所的亡国奴罢了。在风雪交加的漆黑的夜晚逃离,饥寒交迫考验着人性的真伪。羊脂球用满篮子美味食物打破了身份地位差异带来的人际隔阂,当车厢里人人大快朵颐而满车飘香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临危济困互助互爱的人性之光也如一束照亮漆黑雪夜的亮光。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困境中慷慨解囊的人却在托特镇遭受了同伴们的算计,羞辱和鄙弃,是他们合谋将她推向了普鲁士军官的怀抱,同时又是他们用集体的鄙视和冷嘲热讽将她生生地扼杀在那个夜晚,以至于第二天一早她成了一个被他们共同嫌弃和避之不及,厌而远之的病毒一样的存在。孤苦伶仃的她,在马车箱里无声哭泣的她,无法不激起读者内心的怜悯和恻隐之心。


当然或许也会有人怜惜她,替她生错了时代而惋惜,生不逢时是厄运的罪魁祸首,被人逼良为娼,身不由己是战争年代下的无可奈何。这些看法的确各有各的道理。没错,小说给了一代代人以遐想和思考,也让人透过文字仿佛穿越时代,回到了那个陌生国度里那个并不熟悉的时代,感受到上流资本家们的卑鄙和道貌岸然,虚伪和残酷。


莫泊桑很擅长于写这些,无论是项链,还是我的叔叔于勒,又还是妓女羊脂球,资本家群体是他毫不犹豫批判与讽刺的对象。但是莫泊桑的笔下更有一大批小人物,需要我们去关照,而这些小人物并不意味着一味博同情,他们本身亦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性。正如玛蒂尔德既虚荣又认真坚韧,我的叔叔于勒除了浪荡之外亦不可忽视其身上的吃苦耐劳和谦卑一样,每一个人都不完美的,羊脂球亦不例外。


或许她的不完美也是我们铭记她的原因。用鲁迅的一句话或许更合适,那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说老实话,当我看到小说的一半时,我多么希望小说的结局是一个悲壮的正剧,羊脂球坚定地拒绝了普鲁士军官的一再邀请,要不毅然冒着风雪出走,要不勇敢自杀,又或者以献身之名设计和将军同归于尽。只是这些想法一闪而过让我险些忍俊不禁,因为这样的结局分明带有了刘胡兰宁死不屈,秋瑾宁折不弯等抗日英雄式的悲壮色彩,而这于羊脂球而言,显然是不可能的。羊脂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羊脂球为什么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抉择?小说为什么没有被渲染成一出反法西斯侵略和爱国主义情感至上的正小说?除掉作者的因素之外,羊脂球身上的软弱性和自卑感这些人性的弱点也是她最终无法大义凛然地拒绝屈从的原因。细读小说,其实处处是端倪。我拿小说中的几处叙写作为例证。


一是在马车上,当大家被饥饿一点点侵蚀时,羊脂球显然也不例外,她也急需食物来充饥。但是她为什么要忍饥挨饿这么久才拿出篮子?小说写她几次将手伸向座位底下,并不是一饿就干脆利落果敢大方地抽出篮子,那么她的犹豫和忍受里除了可能对同车人造成不便的考虑外,还有没有别的?她是等到马车驶进了无边无际的平原中央时才猛然拿出篮子来的,我认为她的犹豫和等待里有她的软弱,更有她要打破她和同车人身份地位差异造成的卑贱的小心机。她需要时间去确认其他有钱有权的人的却没有食物可进,的确面临着饥饿的折磨,时机一到她便可以在这满满的美食中获得一定的优越感和话语权。


有意思的是,小说写她拿出食物后先是独自品尝,而且旁若无人,只有等到葡萄酒商“厚颜无耻”地向她讨要食物后,她才陆续邀请他人一同品鉴。她不主动邀人直到最后纺织厂老板夫人用拙劣的演技来获得食物,她甚至还为此脸涨得通红,她是在报复她们一路来对她作为妓女的冷嘲热讽吗?不全是,她的犹豫,矜持和羞愧里少不了她在同车共处的环境对比中对自身身份的卑微认同。


不去邀请除了不屑,还有不敢。她消除妓女身份带来的自卑的最好途径显然可以通过权贵们对美食低声下气的祈求来达成。所以,当最后的壁垒——那些高贵且高傲的太太们都放下身段来共享美食时,羊脂球获得了身份地位上的平等满足感。车厢里气氛融洽到了极点,大家霎那间亲如兄弟,情同姐妹,开怀畅聊。


二是在特托镇的旅店里,羊脂球陶醉在之前延续下来的和贵妇们友好交流的相处中。她努力地把自己融入这个十个人的小集体里,她大声地发表意见,和夫人们一起打牌聊天,她的热情超乎所有,但这份沉醉无疑是不清醒的。当她被独自召去面见普鲁士军官时,面对众人的猜疑与好奇,羊脂球并没有立刻告知真相并向他们寻求良策。我认为这样的处理合乎她软弱的个性,她对军官气急败坏的谩骂里看似刚烈实则有她羞于启齿的苦衷。


她或许怕被他们再次贬损,她或许认为他们已经成了一个与子同袍,同仇敌忾的战友团,她简直在害怕自己被再次当做一个卑贱的另类遭到权贵们的鄙夷,她也可以说是在维护自己好不容易从卑贱到与他们貌似平等的颜面。但她显然太过天真,各种差异并没有随着美食和看似热情融洽的交流而消失殆尽,鸿沟无法逾越,羊脂球努力表现出的那种对集体积极的参与和融入,恰恰反应了她内心无法掩饰的自卑。


所以最后,在面对一车人的轮流助攻之下,羊脂球的动摇是必然的,她的正义是有限的。在听了修女歪打正着的一套宽恕的理论后,她的原则立马瓦解,她以为这样的付出是对大家的成全,她以一种英雄救美的慷慨去完成这个使命,最终没能坚守住自己内心最初的原则。她屈服于同车人对她的期待,说到底,还是希望获得来自那些权贵们对她的宽恕和悲悯,甚至赞誉,以弥补她骨子深处的卑贱感。


小说最后,当成全了一干人等而自己却无东西可进又惨遭各样冷脸时,羊脂球只好默默地哭泣,悲愤无力化成脱口而出的谴责,这太符合她的个性。她始终都成不了那个正气凛然,特立独行的女侠或者英雄。隐忍,自卑,屈从,无语,无助都是她性格中的软弱。


当然,小说也缺少这样的英雄氛围,一是对敌军的人性化描写,让人淡化了敌对和仇恨;二是法国人的屈从和委曲求全,也让小说似乎掩盖了战争的残酷与苦痛。不管莫泊桑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让羊脂球的抉择呈现了可能性,同时将人性的复杂表现得更为突出。


写到这,我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如果当时马车上的那个妓女换作是你或我,我们又会做怎样的选择?这的确是个问题。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