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笔记(十三)
十三,写诗就是写语言(二)
没有好的兴会,难以写出好的诗词。不少人动辄侈谈意境,却很少注意到语汇。“意境”之说,初见于王昌龄《诗格》,而总结于王国维《人间词话》:“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可见意、境,本为二事。流沙河说诗是“说一说”加“画一画”(大意如此),说一说就是“意”,画一画就是“境”。且说且画是“意与境浑”。只画不说,是“以境胜”,只说不画,是“以意胜”。意说妙与不妙,全凭语言。
故曰:没有语汇,成何意境!“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公),与“红雨无心翻作浪,青山有意化为桥”(初稿),实词(红雨、青山、浪、桥)没有变,变了两个虚字(无--随、有--着),而意境相差不可以道理计,措语使然也。
古今七绝数首,看看意境与语言的关系。
《中秋月》--林崇增
无限蟾光下九天,千山明到一窗前。
痴心但爱家乡月,不管西方圆不圆。
这是先画后说,妙不在画,而在说,看他针对“月是西方圆”一说,反驳得多么有意思,爱国,心痴,所以偏爱家乡之月。
《戊子咏鼠》杨逸明
饱食无忧枕自高,官场鼠辈正闲聊。
商量成立基金会,救助人间流浪猫。
这也一样耐人寻味。邓小平论写作说,“首先是要意思好”,其次是语言好。
《别鄞女》--王安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这首只说不画,对一个夭折的稚女,诗中笔墨够重,反映王安不温情的那一面,诗的措词平淡、无奈、锥心,写出一个父亲的忧伤和自责。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全发议论,自然只说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