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一万小时定律”非常热门。这个定律认为:天才的成就,并不是源于天赋,而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努力练习。一个人想要从新手到大师,必须要花一万个小时来练习。
然而,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对这个定律颇有微词,他认为一万小时并不是一个硬性条件。
比如,你要学做PPT,你认认真真学习个几周,就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而在音乐领域,一个顶尖的音乐家,练习时间远远超过一万小时。
既然一万小时定律不靠谱,那我们应该怎样练习才最有效?艾利克森提出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
他一直潜心研究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关注他们如何变得杰出。于是,他与另外一位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合著了这本《刻意练习》,运用大量案例,向人们证明天才也是刻意练习出来的,并提出方法论,帮助人们进行刻意练习,从新手走向大师。
天才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提起天才,我们很容易想起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名字。他7岁就已经开始环欧旅行演出了,在他很小的时候,他除了能够分辨任何一种乐器的调子外,还能分辨时钟的报时、人们打喷嚏的声响等。
莫扎特的这种“完美音高”非常罕见,这似乎证明了莫扎特是一个天才。
然而,2014年,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组织了24个年龄在2-6岁的小孩,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最终,所有的小孩都培养出了完美音高的能力。
很显然,完美音高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只要经过正确的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拥有这种能力。而莫扎特的这种能力,其实也是训练出来的。
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个音乐家, 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全职来培养莫扎特了。对比那24个孩子,莫扎特所受到的训练,强度更大,时间也更长。所以莫扎特之所以那么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训练。
莫扎特雕像
其实,作者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大脑,都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天才也和我们一样,只是他们通过刻意的训练,身体和大脑的适应能力发生了改变,做到了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从不喜欢运动,现在突然要你跑3000米,你肯定会觉得这不可能完成,因为这超出了你身体的适应范围,你能跑400米就已经不错了。
那好,现在就让你从400米开始跑,然后每天增加10米,260天后,你就能轻松跑3000米了。在这过程中,你的身体适应能力会慢慢地改变,你要是愿意继续跑下去,你也能够轻松跑马拉松了。别人看到你跑马拉松,可能会觉得你天生就擅长跑步。
但是,你自己知道,你并非天才,你只是通过刻意的训练,改变了身体的适应能力,最终做到你以前做不到的事。
不仅身体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我们的大脑也能够通过训练,来改变适应能力。
比如,英国伦敦道路复杂,车载导航也无法准确定位目的地,因此你要是到伦敦旅游,必须得依靠司机来带路。
可想而知,这对司机的大脑要求非常高了。普通人要想成为伦敦的司机,必须通过世界上最难的测试。
有多难呢?以伦敦查令十字街为中心,在其约9.6千米的半径范围内区域,司机必须能够全面了解。
有心理学家去研究这些司机的大脑,发现他们的海马体后部,比之前都要大。而海马体是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结构,也就是说,经过训练,他们的脑海中发展出了一幅伦敦地图,这幅地图使得他们可以随时调用,并且他们的大脑结构也因此改变了。
因此,天才的成功,在于他们通过刻意的训练,改变了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创造出了普通人未拥有的技能。
天才的练习方法,与普通人的练习方法,有什么区别?
作者说,我们普通人对于练习,一直存在着三种错误思想。
第一种就是基因限制论,认为自己天生就做不好某件事。
第二种是,认为做一件事的时间越久,就越擅长这件事。
第三种错误思想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会变得更加优秀。
要想我们的练习有效,就要拒绝这三种错误思想,像天才一样刻意练习。那什么是刻意练习呢?要说清楚这个概念,我们就得引入一个心理学名词,也就是心理表征。它指的是,我们对一个事物所形成的心理画面。
比如,一提起蒙娜丽莎,你脑海中就立马浮现那幅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你脑海里的心理表征。
再比如,你还记得小时候学做广播体操的过程吗?刚开始学做操时,我们要学习很多动作,如手要怎么抬,头部要如何摆,身体要向哪个方向转动,等等。我们无法同时协调这么多的动作,可能记住了这个动作,又忘了那个动作。这时,我们对这些动作形成的心里画面很不清晰。
但是,随着练习次数多了,我们对这些动作形成的心理画面越来越清晰,最终身体能达到下意识的反应。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思考每个动作,就能跟随音乐做操。
所以,心理表征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并使用的。当然,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心理表征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构建的心理表征,要比其他人更加细致。同样是蒙娜丽莎这幅画,他们还能描述蒙娜丽莎在哪里坐着,以及她的发型和眉毛的模样。
如果你明白了心理表征这个概念了,你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刻意练习。因为刻意练习的核心就是,构建一个高效的心理表征。
普通人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1、找到一位好导师
我们知道,刻意练习的核心,就是要构建高效的心理表征,以此来监测自己的表现。而如果自己一个人练习,那么在学习过程的早期,心理表征是不准确的,所以也很难知道,自己到底做得正不正确。
而一位优秀的导师,能够知道怎样练习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一旦你做错了,他还可以即时提供有效的反馈。在这样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你的进步是飞速的。
比如,你想要进入一个新领域,你就可以找这个领域的专家,向他们咨询。每个专家的见解都不一样,你可以综合专家相同部分内容,并拆分重构,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2、自行设计有效的方法。
如果找不到导师,则可以考虑设计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练习。这时候,你要牢记三个词,即专注、反馈以及纠正。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刘媛媛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我不惧怕成为这样“强硬”的姑娘》。在书中,她讲述了她一个初中同学的故事。
这位同学在班上是个小透明,无论成绩还是长相都是一般,为人也木纳。然而,他却让班花成为了他的女朋友。
他是如何做到的?原来,他为了追班花,决定成为一个幽默有趣的人。于是,他开始积累各种幽默笑话素材,包括从百度贴吧上摘抄的段子、综艺节目的梗、生活中的对话等等。
接着,他先在前桌的胖丫身上试验这些笑话,并且还会总结心得,比如哪些笑话效果不好,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正。
最后,他经过半年的努力和反复试验,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笑话风格,成为了一个有趣的人,成功当上了班花的男朋友。
这个男孩子就是自行设计方法来练习的。他每天不断在别人身上反复试验,然后得到反馈后,不断纠正自己的笑话。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专注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样的分析,他创建了一种心理表征,来指导自己进行练习。练习次数越多,心理表征越成熟;心理表征越成熟,更加有利于练习。
3、保持动机。
有些人能够一直保持动机,就是因为他们继续前行的理由,战胜了停下脚步的理由。所以,要成动保持动机,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
对于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最有效的一种是,每天都留出固定的时间练习。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当你去执行时,真的很难。因为有太多让你分心的事情,导致你的练习时间越来越少,最终坚持不下去。
所以,你一定要找出让你分心的事情,想办法将这些事情的影响降到最小。比如,你总是因为手机而分心,一有消息进来,你就忍不住去看,还时不时刷刷微博、微信,那么,你最好把手机关机,等练习完了再打开手机。
而对于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有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那就是和你有共同目标的伙伴一起学习。比如,你想练习写作,你可以加入一个写作训练营,这样非常有利于你保持动机。
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并且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学习方法。当然,看完《刻意练习》这本书,你并不会马上成为高手,但只要持续刻意练习,你也可以从新手走向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