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英国留学以前,我以为这里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比较主动、优秀、善于发表以及思考,毕竟这些我所就读的大学的排名,是遥遥领先清华、北大的。
但显然,这是种刻板印象。课堂上有积极参与的学生,但多数同学仍静静在台下听讲。不可否认,他们仍普遍比中国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看法,但所谓的有创意或勇于发言,不能和「优秀」混为一谈──他们的上课表现不过是体制下的产物,在什么体制下成长,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当我们(中国等亚洲学生)克服了语言障碍,会发现自己其实早已有能力对自己的看法侃侃而谈。在亚洲社会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普遍害怕犯错,害怕与他人不同,所以我们忘记自己也有能力。
小编的朋友来自香港大学的Pallas 说,在她社会学的课堂上,助教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有个同学举手对助教说:「I like your hat!」然后助教便也跟那位同学小聊了起来。 Pallas 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是课堂,如果在中国课堂上,有人说同样的话,一定被周遭的人斜眼看待,台上的老师也会露出尴尬的表情,而不是像在英国一样,一切都如此自然。
我喜欢国外的学术环境,教授很乐于和学生聊天和讨论,这种鼓励发言的环境消除了师生界线,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说的话都会受到重视。在国外课堂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你想说什么都可以,你的看法没有好坏,没人会评断你,国外教育的原则一直都是鼓励、再鼓励。
前阵子新闻报导有位美国高中生在申请大学的短文上,写了关于她对 pizza 的热爱,受到招生官员注意而录取。如果今天在中国,谁敢在申请资料上写自己爱 pizza?但在美国,学生多半有种心态,那就是要活得独一无二。他们从小就被鼓励要跳脱常规,尊重自己的意见。我们不断听到关于「国外学生比较优秀」的事迹,那不过是环境的差异。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在故事时间跟我们说起灰姑娘,有位男孩举手,说他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老师当场斥责他没有认真听课,现在说的是灰姑娘不是白雪公主。
如果在国外呢?老师很可能会先称赞他的言论,再把注意力引导到主题上:「很好,我也很喜欢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你要不要也发表一下你对灰姑娘故事的看法?」
我们该检讨体制,而不是批评学生
教育把学生塑造成社会可以接受的样子,但问题是,在这个国际化的社会中,太过盲目跟随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存在因此无法适应变化和不同环境的风险。在中国,如果我们从小就乖乖听话,大概可以符合社会的期望,但很矛盾的是:从小我们要学生听话、乖巧,灌输他们用功读书是唯一的道路,但到了学生上大学,又批评大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没有竞争力、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从小就用尽一切方法消除小孩之间的差异性,现在又嫌他们没主见,然后拿去和国外学生比较,殊不知,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该比较的不是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而中国也不用完全效法其他国家,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各自的优缺点。
例如,我相信中国的学生若到国外念书,只要克服语言不同的问题,其实念起来轻松许多──善于考试的亚洲学生,在国外的课堂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
许多中国留学生容易烦恼的上台报告,也是一种训练过程,多讲、多练习,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刚开始用全英文读 paper 的困难,也会随着对英文的掌握度增加而渐入佳境。
学会有自信些,就不需要害怕。
英国教会我自信,中国教会我自省
1、看见自己的能力
我和从香港来的 Pallas 有一点很相似,就是很少肯定自己的能力。在中国,我们被教导要谦虚,不要夸耀自己的好。而所谓的「好」,对我们来说非得是 A+ 不可,对英国人来说却不是如此。
记得有次考试,跟我上同样课的室友问我考得如何,我说普通还 ok,但我有一些不确定,她则说觉得自己考得还好。当结果出来,我拿了 A,她则是 B。 「你不是说你考不好吗?」室友问我。
对我来说,「还 ok」就是不错。而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的大学,对很多学生来说,B 就是差。长期处在这种环境,我认为的顶尖是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总相信周遭的人比我好,我考得好是侥幸,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身边侃侃而谈的人比较。
但英国学生不会这样想:他们有 60 分,会试着表现得有 100 分;反观我们,有 90 分的能力,却常只给自己 80 分。
有次我和Pallas 在deadline 前交出了报告,我们都知道自己写得不太好,但结果出来我们却拿了高分,不可置信的我们开始开玩笑说是英国教育有问题,像是助教可能根本没认真看,还有自己写得那么烂,拿高分简直不正常等。
但当我们冷静下来后,我告诉 Pallas,不如换个方式想:我们来英国都几个月了,却还没肯定过自己。我们是外地生,写报告、读paper 都要比当地学生更费一份心力,我们能做到跟他们一样已经很好了,不如趁这个机会跳脱一直以来一种自卑的价值观,大声告诉自己:「我们没有比其他人差。」
我们的报告写得不够好吗?或许如此,但那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很高。在中国学会的谦虚,告诉我要追求进步,看到自己的缺点然后改进。但在英国,我则学到要积极肯定自己的能力──在这里自信是种本钱,有自信才有机会。
2、看见赞美背后的含义
在英国以及国外,赞美是稀松平常的事。从穿着到言行,给予鼓励和赞美是人与人基本的互动。、
但有段时间我不适应这种说话习惯:当我面试完,告诉我的三个室友不太理想时,他们异口同声说 "Don't worry. I'm sure you will be great."
听久了,这种话显得有些空洞。这时候我开始怀念起在中国的朋友,毕竟有时候比起礼貌的赞美和单纯的鼓励,同理对我来说反而更重要。
从小比赛得名,家人或许一句话就带过,朋友也不会多说什么,但对于我而言,那是我最熟悉的说话方式,过多的赞美,有时会失去它的本意。
我曾问 Pallas,如果从小在英国长大,我们会如何? 「我们会更有自信,更有成就,」她说。
但我不禁想,虽然我们大概的确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自己充满自信,但在一个过分给予鼓励的环境,我们不也看不见自己的缺点了吗?
3、我可以自信的做自己
英国强调个人主义,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犯罪或触犯敏感议题除外),不管你做什么,没有人会大惊小怪──毕竟那是你自己的决定。
我喜欢英国大学的其中一点,就是比较没有团体压力:一个人独自行动,不会被别人当作怪胎;不想参加社团活动,也不会因此备感负担。
自己打算做什么,就去做,因为人生是自己的。
在这里,失败也不是件大不了的事,因为英国人相信,长远来看,坦然面对失败并且从中学习,有助于个人去达到自己目标并摸索出自己的兴趣。恐惧在英国也很容易被克服,因为不管你下定决心做什么,身旁的人都会支持、鼓励你。
在中国人眼中,这种过于乐观的心态显得不切实际,但至少他们是快乐的。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路上,英国人多半显得神采奕奕,这是我在我的亚洲同学身上,很少看见的。
原本我以为在英国和本地人说英文会感到紧张,但我在这却比在中国时自在得多:记得在高中的英文课堂,有些人口音较重,所以念英文课文的时候会被其他同学讪笑或是模仿;到了大学,大家也倾向于用地方口音浓不浓厚,来判断一个人的英文好坏。
但到了英国的大学,就算你说不清楚,口音、腔调浓厚,也没有英国同学因此嘲笑你。 Pallas 刚到英国的时候有时话会说不好,但对方仍会仔细等她把话说完,也不会让她感到尴尬。
多数情况是,在英国当地学生都还没评断我们之前,我们中国学生「自己人」,就先预设了何谓英文好坏。反而只有自己人,才会拼命去评断自己人的「高低」。
我于是开始自省:很多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敢做,是因为怕被嘲笑、怕失败,但换个环境,这些恐惧就显得不值一提。
相较起来,在英国受限较少,要找实习和工作,很多时候并不要求相关专业科目毕业的学生。只要愿意学、有热忱,都有机会被录用。以我之前在当地电视台实习的经验来说,没人会单纯把我当做实习生,叫我做些无关紧要的事。当时我从没碰过摄影器材,负责人只和我说:「你就来参与节目摄影,用久了就会了。」该电视台也没什么阶级制度,有什么问题、想学什么,都可以和主管直接讨论。
在这种环境下,我就算自己不懂,也学会不要因为能力不足就怯于尝试,反而应该更努力去提升自己。
能力是种主观的概念,取决于你自己和周遭的人,而在我所处的环境,几乎人人都相信成功、乐观积极,有机会就拼命争取。这种「我想要,就可以办得到」的心态,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很正向的。
那说了那么多「好话」后,下篇文章接着谈谈英国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