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不是当年您管得严,我估计早毁了。”一家知名公司的老总请一位满头华发的退休教师吃饭,深有感触地说出了这句话,而这位知名公司的老总就是当年挨老师板子最多的一位男生。老师回答说:“打你们板子,我不后悔。只有负责任的老师才管学生!”
是啊!“只有负责的老师才管学生!”可如今,有多少“负责任”的老师因“管学生”而自讨苦吃(师德败坏的老师除外)。不但没有管住学生,反而惩戒了自己。轻则颜面无存,身败名裂,重则开除公职,丢掉饭碗。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通过适当的惩戒帮其改正,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成人成才的负责。这个道理天经地义。我们小时候上学,那个没挨过老师的板子。我想我们大多数人,现在想起来,都会像前面那位公司老总一样,不但不会仇恨老师,反而会感激老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老师不敢管学生了呢?
我认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下有些学生缺乏一颗敬畏之心,无视规则,无视生命,无视父母的爱,无视老师的恩,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爱。欺负弱小,顶撞老师,甚至向给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下毒手。近年来,学生打伤、打残,杀死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
从国家层面来说,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的修订。最近一段时间,教育部又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首次以教育规则的形式明确了教师的惩戒权。
这样一来,教师在惩戒学生上就有了一把“戒尺”,有规可依,名正言顺。但是,教师之所以惩戒学生,一般都是“有感而发”,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有时真的很难把握住“尺度”,一旦过了红线,就会自食其果。索性还是不用为妙。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大家都很清楚,决定教师能否有效惩戒学生,取决于学生背后家长的态度和素质,取决于学生心中有没有一颗敬畏之心。
惩戒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让学生心中有一把“戒尺”。唯有如此,学生做起事来,才能有规有矩,走向正确的道路。正如古语所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曾读过一段令我非常认可的话: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那些无法无天的孩子!与其等待孩子将来被社会敲打得头破血流,不如从小教孩子有所敬畏,敬畏生命,敬畏尊长,敬畏规则。
那么,如何从小教育孩子有一颗敬畏之心呢?我认为我们家长至少应做好以下几点:
定规则,知敬畏
要让孩子敬畏规则,首先得有规则,让孩子知道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一旦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要受到惩罚。从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教育孩子做一个知感恩、有善心、知敬畏的好孩子。如果小时候没有教会孩子敬畏规则,到学校就会受到校纪校规的惩罚,既就是学校不惩罚,将来必定会受到社会规则的惩罚。
不溺爱,重教养
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那是必须的,但如果爱过了头,就由“爱”变成了“害”。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可总是有些父母在“明知故犯”,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殊不知,有多少孩子就是在我们不知不觉的宠爱、纵容中毁掉了。一个被溺爱、纵容外衣包裹的孩子难以去关爱他人,感恩他人。当然就不会敬畏他人,甚至不会敬畏生命。这年头,孩子最缺的不是基于钱财的供养,而是情亲陪伴的教养。
不护短,舍得管
为人父母都有一颗护犊之心,但不能无原则,无底线。好多师生冲突、家校矛盾之所以难以处理,就是因家长的“护犊”之心从中作梗。从而倒逼教育主管部门处理老师。从处理结果上看,家长虽然赢了老师,但却输了孩子。家长此时舍不得管,老师又不敢管,将来走入社会就会被当头一棒。到那时,后悔晚矣!
写到最后,教育必须有相应的惩戒制度,教师必须有适度的惩戒权力。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是,比教师惩戒权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敬畏心,因为心有所“畏”,行才有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