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我们爱用一个成语,叫学富五车,大体意思是一个人读了五车的书。我接触这个成语的时候,有些好奇,五车书到底有多少?
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也就是春秋时期。我查了一下周朝车的资料,周朝车的车厢,也就是装东西的地方,叫“舆”,容积为0.8米*1.3米*1.3米,大约1.35立方米,接近四个单人浴缸的大小。
这么大的一个地方,能装多少书呢?首先,周朝,书的载体是“简”,一卷一卷的简和我们现在的一本本书不是一个概念,一卷简,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一篇文章。有了这个概念后,我查询了周朝时简的尺寸 - 厚度大约是2cm,宽度大约是5cm,长度大约是25cm,一条逐渐大约能写40字。这样,简单地估算了一下,一车能装5400根竹简,大约记载了21万6千字。
信息时代给我们的学习压力
如果将知识量和文字量等同的话,在知识量方面,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一下周朝的饱读之士和我们普通读书人的差别。
周朝:学富五车,21.6万字,大体是现在一本中等厚度的纸质书的字数。5车书的文字量,大约与一本《圣经》(100万字)相当。
2017年有阅读习惯的现代人:一年深度阅读的书籍大概在50本书左右(20万字),持续的时间大约有40-50年。
对比下来,现代人的阅读量大约是周朝博学之士的2000-2500倍。
如果不看阅读量,而是看写作量,我们也可以简单对比一下。
周朝:一辈子写五车书,写作量是21.6万字(实际上比这个小得多)
2017年需要协作(办公)的现代人:下图是我写本文字的个人电脑两年的打字量。
对比下来,普通现代人的写作量是周朝博学之士的80倍。
知识丰裕的窘境
学富五车的成语,与其说它反映读书人的学识渊博,不如说它反映了周朝这样时代显性知识的匮乏。在那个时代,100万字的知识量,基本可以穷尽大部分的显性知识,成为博学人士。
如今是一个知识无比丰裕的时代,对于知识量,我们面对至少两个窘境。
1
我们无法穷尽哪怕一个小领域的知识
人类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量,一个读书人,任凭他如何勤奋,也是绝无可能遍历,了解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小比例,比如5%的领域知识。这是一个高度分工的时代,每个领域中顶尖的学者,一个博士,全职在象牙塔中学习到30岁,也不过是领域知识这个仙人球上的一根小刺而已。更让人叹息的是,一旦他离开这根刺,他在另一根刺看来,完全是一个小白。
2
3-5年全面更新个人知识系统的需求
人类社会创造知识的能力无比强大,知识的折旧与更新速度在加快,2010年一年新增的信息几乎等同于之前人类5000创造知识的总和,之后5年,人类新增的信息超过了2010年之前的总和。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知识折旧速度在加快,如果3-5年没有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基本就落后于某个领域的主流知识系统。
淡化知识占有思维,提高知识利用能力
知识丰裕之后,大部分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信息。
回想一下,现在每天在微信、新闻客户端、知乎、豆瓣上,看到的是知识还是只是没有过脑的信息。即使是读书,三两下就翻完,对于人的认知来说,书中的知识其实也是没有经过利用的信息,对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既然我们无法穷尽领域的知识,也没有时间了解领域中大多数的知识,那么我们就要承认一个事实:传统系统性阅读、系统性学习的学科式教育已经无效了。
我工作到现在,反思下来,大学所学的知识能在工作中用到的,基本感受不到。不仅如此,我一直认为,数学知识最好的阶段是高中,高中之后,我现在用到的数学知识基本只剩下算术和多元一次方程了。这个规律,也可以沿用到物理、化学、教育技术、教育学等领域,大部分当前认真、努力学习的知识,在我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并不需要。即使有需要,在网上查查,来一次主题式学习,最多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学习、解决问题。
而真正重要的,比如逻辑思维、创造力等元认知能力在学科教育中都很少涉及。
传统以占有、遍历的知识利用方式需要改变:
大部分的学科、领域知识并不需要记忆、理解和掌握,只需要存储和识别,达到有一个基本印象,需要时,输入关键字就可以从存储库中调出就可以了。
领域的知识,分层分类之后,基本上就是一棵知识树。知识叶片、知识的小枝丫,大部分情况下并不需要了解,只需要掌握领域知识的树干就可以了。
这样的知识利用方式,在IT技术和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绝大多数的知识存储到计算机和网络上,小部分的知识索引存储在肉身时,人的认知负担就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就可以回到用以致学的高效学习模式上来。
(微信公众号:鹈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