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叙事作文评语-张慧:高考记叙文细节描写指导策略

叙事作文评语-张慧:高考记叙文细节描写指导策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1 09:52:07
阅读:


王鼎钧先生说过:“描写”,大半写作者的眼睛观察到的景象,可以叫做视觉描写。此外,“心理描写”也很重要,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文章也描写听觉、味觉、嗅觉甚至触觉。接着王先生又说道:“描写”所用的语文,更具体,更精细,张力和密度都超过记录、论断,用一位批评家的话来形容,叫做“把调门儿拔高”。


同行们应该都有相同的感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描写了,尤其是不善于细节描写。大部分学生的文章,空洞无物,虚情假意。南京师范大学高朝俊教授曾说“:重视细节描写是叙事作品走向成熟的标志, 也是作者走向成熟的表现。在短小的考场作文中, 有时候, 一个好的细节,甚至能成为整篇文章构思的扭结点、升华点、闪光点。”笔者一直以来犯的一个错误,被认为是一个共性的错误,就是经常在学生习作的最后批语:描写不具体。这种写作指导是空泛的,笼统的,非但没有指导意义,反让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念,从而对记叙文十分反感。业界有人调侃:语文老师是用“最不具体”的方式要求学生“描写具体”。


基于这样的教学和写作现状,笔者绞尽脑汁思考细节描写教学的实施策略,在具体实施及借鉴其他前辈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分解动作,细化过程


鲁迅先生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排出九文大钱”的孔乙己,“垂着手恭恭敬敬地听”着的华老栓,“两眼间或一轮”的祥林嫂,无不深深镌刻在读者心中。笔者对鲁迅的小说情有独钟,经常和学生分享、品咂。如何给读者一种鲜明的画面感?笔者认为鲁迅的动作细节描写功不可没。他极擅长的笔法是工笔描绘,分解动作,细化过程。且以名篇《药》中的片段为例:“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一个“掏”字,写出了经济并不宽裕的华老栓夫妇对金钱的珍视,而这包洋钱是要用来给儿子救命的,于是“抖抖的装”,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从来没有拮据过的人,大约无法体会这个“按”字包含的辛酸苦楚。再看二人交易的时候:“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老实巴交的华老栓面对滴血的馒头“摸,抖,踌躇”,康大叔却是轻车熟路地做出了一连串流畅的动作:“抢,扯,裹,塞,抓,捏”,一个穷凶极恶的刽子手跃然纸上,而“捏”了一把便知洋钱数目,更是耐人寻味,让读者不禁要问:他是做了多少类似的交易,才练就的数钱本领?多少烈士的鲜血曾被他拿来买卖,拿来愚弄无知的民众?封建统治者的走狗鹰犬是这样贪婪凶暴,那统治阶层本身又是何等的肮脏不堪呢?这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把当时一瞬间的交易写得如在眼前,把人物的心情、身份、性格,社会的黑暗腐朽,全部凸显出来,不可谓不神奇。


可是我们的学生,正是缺乏把瞬间定格延长的技巧。笔者在一堂作文课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一名学生上讲台做一个动作,全班描述他的动作,并写下来。我班的体育委员上来做了一个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这个动作大约只有两秒钟。第一次描写交上来的比较常规的作业如下:


“他蹲了下来,两手撑地,像一支离弦的箭,冲了出去。”


“离弦的箭”是非常多见的比喻,看似生动形象,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现代社会亲眼看到射箭的情况也很少,读者其实还是凭着间接经验在凭空想象这个起跑瞬间多么快,没有直观的感受。笔者建议学生再次仔细阅读华老栓与康大叔交易的这段文字,尝试把体委的动作定格、分解之后再写下来。他们经过几人讨论,第二次作业中较好的如下:


“他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近了起跑线,两眼紧紧盯着那条线,做了几个深呼吸,精瘦的胸膛略略起伏。他屈体、弯腰、下蹲,两手撑地,右腿在前,左腿挪后,稳稳地稍稍抬起腰臀,他放松了肩膀,重心前移。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前方,随时等待发令枪响起。枪响了,像是在一瞬间,他右腿用力一蹬,人就蹿出好几米开外了。”


这次没有离弦的箭了,只有一连串的动作,很精确,很写实,而且写出了一百五十字左右,这是在之前做不到的,算得上是达成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笔者又布置学生观察身边同学或老师的一个小动作,将其分解细化,写二百字左右的短文。作业完成的情况令我大受鼓舞。


二、摹神拟态,情貌无遗


上述课堂案例中细化动作的方式固然巧妙,但是如果一篇记叙文只有一串传神的动作细节,也是不足以表现主题的。记叙文重在写人记事,一个形象鲜明的主人公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得读者的青睐。刘勰说过:“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以质取胜为上,以量浮滥为下,一段精妙传神的肖像描写,能塑造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我们以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乞丐》为例:“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 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这个不幸的乞丐,在对着“我”“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他的双手,在得知我随身什么都没有带,并表达了高尚的羞愧和歉意之后,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 --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两人的灵魂平等地对话之后,他们得到了对方的施舍,得到了一次高尚的升华。这篇只有三百多个字的小短文,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绽放光彩,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这位不平凡的乞丐,这位不幸的人,贫穷的人,他的灵魂并不卑微,肉体的折磨没有摧折他的内心。无怪乎每读一次,感慨一次,动容一次。


在看《药》当中茶客们听康大叔描述夏瑜说红眼睛阿义“可怜”时的神态:“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国民的愚昧麻木,无可救药,全都在这一“板滞”一“停顿”之间看了个淋漓尽致。烈士得不到民众的认可,亲人呢?夏四奶奶上坟时遇到了同来上坟的华大妈:“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儿子为革命献身,母亲却“踌躇、羞愧、硬着头皮”,无限悲凉,立现笔端。


读文章,有时候情节已经不太记得了,但其中某人的音容笑貌,永不遗忘,究其原因,不外传神。笔者指导学生写人物肖像,只能写至多三个最最触动心房的细节,在名著强大的示范作用之下,一个学生这样写自己的爷爷:


“放假那天,又是爷爷来接。在一片汽车鸣笛声中,我埋着头快速走向被挤到路边的旧自行车,爷爷不管这些,只是高兴地对我挥着手。你冷了吧?他苍老而慈爱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爷爷帮你围围巾。我伸着脖子,垂下眼睛,爷爷冻得通红的手笨拙地替我裹着围巾。他手上皴裂的口子都已经结痂磨硬了,时不时刮着我年轻的脸,我的眼睛红了。回去的路上,我抱紧爷爷的腰,脸贴在他佝偻的后背上,他的脊椎高高隆起,再厚的棉袄也不能盖住那触感,但爷爷用力地高兴地迎着北风,载着他的孙女,往家的方向,蹬着车。”


这是一篇能让所有受过贫穷慈爱的爷爷奶奶疼过的孙辈流泪的文章。笔者看了也湿了眼眶。爷爷手上皴裂结痂的口子,爷爷用力蹬车时隆起的脊椎,刺痛了我们的双眼,刺进了我们的心。以少总多,果真可以做到“情貌无遗”,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三、拓宽思路,类比联想


勃朗宁说过:“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永远是新的。”我们的生活是简单的,平凡的,今天的故事,昨天已经有类似的上演;明天的故事,也可能是今天故事的翻版。有的同学说无论如何都不知道如何凑满八百字,笔者觉得类比联想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写妻子的忧虑,你能不能想起水生嫂被苇眉子划破之后的那次“吮指”?写丈夫的体贴,你能不能想起水生捞战利品时特地去拍打追逐那盒饼干后“顺手一扔”就扔进女人们的小船的那一瞬间?写母亲的慈祥,你能不能想起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出门时那小心翼翼的“目送”?能不能想起儿子双腿瘫痪之后母亲说到“跑着,一脚踩扁一个”的儿时趣事之后紧紧闭上的双唇?如果你把自己全身心地敞开,怀抱文学,怀抱世界,你就不会忘记这些让我们为之欢笑,为之流泪的一切细节。


王小波毕生追求“诗意的世界”,他觉得当下社会缺失了精神。而我们的学生在高考重压下,在当今社会叫人眼花缭乱的物质诱惑下,对细微情感,对芸芸万物,缺一颗悲悯之心,爱恋之心。海伦凯勒说过:“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厄运。”写景状物也好,记人叙事也好,都要善用细节,来折射作者的内心世界。 笔者内心认为,要让学生写出打动人心的记叙文,其实仅仅凭着几点技巧是不够的,至关重要的还是要丰富青少年的灵魂。


(作者:张慧,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语文教师)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