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叙事作文评语-由老师的一条一针见血的作文评语引发的联想与思考

叙事作文评语-由老师的一条一针见血的作文评语引发的联想与思考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1 17:28:58
阅读:

近日,看到朋友圈中有人发了下面这样一张图:




看了之后,觉得有颇多趣味。当然,这种趣味不仅仅停留在联想“秃驴”“贫道”“师太”的纠葛上,而是更关注到了由“敢”改成“又”的评语。



这个“又”字的改动,让我想起了“一字之师”的典故。



唐代诗僧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好友郑谷。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僧服),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从“数”改为“一”,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变,但是却更好地体现了“早梅”之“早”的特点来,确实堪称“一字之师”。



把“敢”改为“又”,一个“又”字,既体现多年的恩怨情仇,又有波澜再起之感,颇具灵动性,也堪称“一字之师”。而“敢”则体现不出多年恩怨情仇这一要素来,从“贫道”角度而言,仅仅表示一种出乎意料,而从“秃驴”角度而言,则表现的是一种胆量。



这个“又”字的改动,又让我联想起很多带有“又”的古诗词来,因为关注这个“又”字,又体会到了之前未曾体会到的一些趣味。



比如: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我们提到这首诗时,更多会关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这是历代称道的炼字典范。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又”字,在这里也用得极妙,全句的重心甚至可以说不在“绿”字,而在“又”字上。春风尚且一年一度吹绿江南,而诗人自己可能此去经年,前途吉凶莫测,何时能够回还呢?那种浓浓的难以排遣的乡愁就通过这一“又”字以融情于景的方式体现出来了。



与此相类,还有杜甫的这首绝句: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


何日是归年。



用一个“又”字来修饰“过”,一下子就把“何日是归年”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凸显出来了。



高适的《除夜作》中的“又”字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霜鬓明朝又一年”中的“又”字,不仅仅写出了“跨年”这一特点,而且写出了除夕之夜客居在外的诗人与家乡亲朋相互思念之情绵延不断。当然,这一“又”字与“霜鬓”连在一起,还写出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无限感慨。



张籍的《秋思》一诗中“又”字的使用,更显其妙。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中的“复”也是“又”的意思,因为怕“说不尽”,所以“临发又开封”。在捎信人将要出发时,诗人再一次把家信拆开,补充了一些内容。而这一“复”字,这一“又”字,和前面的“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意万重”相呼应,把离家太久,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之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 “又”字的使用上,也能体会出特别丰富的意蕴来。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春风吹又生”中的“又”字,体现出野草生命力之顽强,而“又送王孙去”中的“又”只是“又一次,再一次”之意,仅仅看这个“又”字并无太多意味,但如果和“春风吹又生”中的“又”结合起来看,两者遥相呼应,就更能体会出别样的韵味来。这友情恰如这野草,无论是经历怎样的波折与苦难,无论经历怎样的聚散与离合,都永远不会改变。



接着来看一首词,李煜的《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这首词,原来并未注意到“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而把着眼点放在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面。可现在看到这个“又”字,忽然发现更多趣味。“又东风”写出了年复一年之意,这一“又”字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一根扁担,前面挑着“何时了”与“知多少”,后面则挑着“几多愁”和“一江春水”。



再来看一首,我以为这个“又”字简直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有人以为“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望”字是这首诗的诗眼,我则认为“又”字更可担得起这一重任。一年又一年,盼望着“王师”能够来收复失地,但这盼望总是落空,所以才有“泪尽胡尘里”之“泪尽”。这种不断地燃起希望,而希望又不断破灭的痛楚,这种饱含的酸辛之感,就通过这一“又”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当然,还有很多带有“又”字的古诗,无法穷尽,所以就不一一列举,一一分析了。



由上面这样一些联想和分析,我更想说的是“阅读背景”和“阅读收获”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在课堂上每每和学生不断强调的一对儿概念。虽然大家读同样的内容,但是只有有更丰厚的阅读背景作为支撑,则可以有更大的阅读收获。



但这种阅读背景,或者说阅读储备,却不可能立竿见影得来,这是日结月累的结果,是聚沙成塔的结果,是集腋成裘的结果。决不能因为“贪多”而“求快”,但也决不能因为无法求快而干脆停止积累的脚步。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