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世人改写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段历史也随着《三国演义》而广为流传。
《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他也没有辜负刘备的这份器重,在新野他用计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展示了他的非凡才能。
我们眼中的徐庶是一个忠孝之人,他哪怕是进了魏国阵营也不为曹操献一计,始终不忘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又孝顺母亲,为了不让落入敌军之手的母亲受到伤害,他放弃了事业,选择了孝,博得了一个忠孝两全的好名声。
但是历史中的徐庶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或许很多人都会说:“是”,先入为主的思想一直是人的行为常态,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或许会颠覆很多人对徐庶的认知,因为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徐庶并非忠孝之人,他不仅不忠,而且不孝,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不义之人。
首先,徐庶在刘备处献计大破曹仁,被曹操获悉了他的厉害之处,让曹操起了拉拢之心,故以他母亲为要挟迫其归顺,徐庶无奈之下告辞刘备,前往许都归顺了曹操。试想一下,一个要投靠刘备的谋士,把自己的家人安置在曹操的地盘,这是很不合乎情理的,除了他本来就是想着要投靠曹操,前往刘备处就是为了展示自己,让曹操看到自己的智谋,从而获取重用。
然后,他在离开刘备的时候推荐了他的好友诸葛亮,从而又获得了一个荐贤举能的好名声。徐庶是诸葛亮的密友,同时也深为他的经天纬地之才折服。诸葛亮隐居在襄阳的隆中,与刘备所在之新野不远,请亮出山并不困难。而徐庶却要等到辞刘投曹时才推荐诸葛亮,与其说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不如说是一种不忠的表现。加上他不顾母亲安危,为了一己私利置家人于险地,这是极为不孝的表现。
至于他的不义,还要从诸葛亮的一个发现说起。在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陇右,对曹魏展开第一次北伐,通过俘虏的口中,诸葛亮得知了徐庶的境遇,他在曹魏混的非常差,一直不得志。因此,诸葛亮不禁感叹:魏殊多士邪,这句话看出了诸葛亮为曹魏阵营雄厚的人才储备而震惊,连徐庶这样的大才都没有进入决策中心的机会,蜀汉危矣。诸葛亮想到这里不禁心中一颤,他细细思索徐庶的种种举动,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徐庶投靠刘备时的种种表现太不正常了,他在一开始就知道刘备这里人才严重缺乏,是成不了大事的,所以他把家人都安置在了曹操的地盘,只身投靠刘备,在刘备这里他用计大破曹仁,向刘备展示了他的才能,其实他的行为更不如说是为了给曹操的一个投名状,期望以此得到重用。
他在离开刘备的时候推荐诸葛亮也正是他太了解诸葛亮了,只要去了刘备那里诸葛亮肯定会受到大用,诸葛亮也会忠心辅佐刘备,从而杜绝了诸葛亮进入曹操阵营的机会,自己或许能大展身手,施展自己的抱负。可以说在刘备处徐庶可以说是步步算计,所有人都被他设计到了阴谋之中,他正是知道最终的胜利者肯定是曹魏,才毅然决定投靠,而并非是被迫。
当诸葛亮发现了徐庶的阴谋时,已经为时晚矣,就算是他明知蜀汉必亡也不会投靠曹魏了,这一切在徐庶把他推荐给刘备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因为徐庶对他太了解了,知道他一旦有所选择就绝不会背叛。所以今天要说徐庶并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不仅不忠不孝,而且还是一个不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