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修辞手法的句子-语文套路深,如何打高分?分享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的句子-语文套路深,如何打高分?分享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7 15:58:07
阅读:

ps:应广大家长们的请求,小编特意准备了高中学习,高考备考的学习资料(九科资料)


请私信"高中学习资料”免费获取!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满分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现代文阅读,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 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