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我们中学语文书上出现的极为多的人物,可谓是人人皆知。不仅如此,他还拥有着诗仙的美誉。历史书上的李白,风流俊逸,为人潇洒,豪迈不羁,不畏权贵,敢让贵妃研墨。就是这样一位天之骄子,他的诗中却多讽刺权贵表现其壮志难酬。这样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干天才,为什么朝廷没有重用他呢?
难道是因为唐朝腐败?或者是,皇帝没能慧眼识英雄?还是是李白真的只有写诗的才干,却并没有治理朝廷的贤能呢?
我们来看一下李白的出生环境,他出生于唐代中后期。他正值盛年时,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年近晚年,此时的李隆基虽早已为大唐江山博得开元盛世。可是此时的李隆基却已年近迟暮,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早已无心治理朝纲。这样的皇帝是否真的没有慧眼识得李白的才能呢?
答案应该是否,虽然李隆基早已没有早年的慧眼如炬,但是他却清楚的知道,李白并不适合做官留任。在此时的唐朝已经有许多位誉满天下的贤臣,如魏征房玄龄等人。毋庸置疑他们治理国家的才干比李白高出许多,所以此时的李隆基看不上李白,故也并不需要重用李白。
但是若说李隆基没有识英雄的慧眼,那可真的是冤枉。唐代出的贤臣真的是足够影响后代的君臣关系。魏征房玄龄这样的贤臣,可以说是千古难遇。李隆基尚且能发现此番千里马,若李白真的是有才能,怎不被赏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李白是否真的满腹才华而无处可施。
李白或许真的有诗篇上顶天的才华,对于治理国家之事,他却是一窍不通。首先他醉心诗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管理国家的才能,纵使他天赋异禀,但是不去学习,无心钻研,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此时的李白断然没有房玄龄魏征的人适合做官。
第二,官场是一个复杂又非常充满玄机的所在。李白不善官场交际,与当朝的权贵之臣大多交恶,导致最终受限,离开长安。
李白在政治上的弱智尤见于此事。安史之乱爆发后,在756年12月,近60岁的李白为平复叛乱,欣然应邀,成为永王李凌的幕僚。而永王素有谋反不臣之心,这点李白却没有考虑清楚。最终永王被杀,李白被流放夜郎,其政治生涯最终终结。由此事可知,李白并不具有政治上的才干。
而为什么李白却要在他的诗中一直暗示自己壮志难酬呢?或许只是当时的唐朝腐败,李隆基日渐衰迷,而为争房玄龄等贤臣也大多老去,李白是希望,现在的唐朝能像以前一样恢复开元盛世的雄风,却又无计可施,所以总是忧愁感叹。
或许他并不是想真的做官。毕竟一个能说出“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这样潇洒诗句之人,会真的流连于官场的觥筹交错,纸醉金迷?
或许他的诗句只是在暗讽李隆基不懂得重用贤臣而提拔杨贵妃一家,使得唐朝陷入此般危机。当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天下的兴亡,匹夫皆有责,他也只是在诗句中劝谏埋怨罢了,也倒不是他真的想做官留任。如此看来,李白倒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千金散尽还复来,感有着此番悟和心境的人若真是去做官,反倒是辜负了。那时我们可能再看不到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诗仙了。
作者:真王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