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夫君
身份:您的朋友
本文大概
2900字
阅读需要
8分钟
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编辑丨宋一文
来源丨泛夫课堂:高考之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