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修辞句-语文必会的基础知识——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简单实用

修辞句-语文必会的基础知识——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简单实用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1 23:53:43
阅读:

在中学语文阅读考试中,生动性是最易出题的考点之一。而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如何实现呢?主要在于两个要素:一是运用具体的描绘性语言;二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表现为两种题型:基础题的修辞运用——考的是修辞的判定及作用;还有一种题型就是记叙文阅读中的赏析题——考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


1. 比喻

比喻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将某一事物或人物情感展现给他人的一种修辞手法,原本存在的事物或情感,叫作比喻句中的本体,另一个能使它变得生动形象的事物则为喻体。比喻是人们使用最早和最频繁的修辞手法。


(1)判定


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从两个方面确定:


①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如:“那个人长得像人一样”,“这朵花非常漂亮,简直像画上的一样”。


②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点,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他的手”和“老树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因此,这是个较为成功的比喻句。


(2)运用


要写好比喻句,除了要符合上面的两个要求外,还有两个要求:


①喻体要选择大家熟悉的事物。如果喻体不是熟悉的事物,那么这句话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起不到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作用了。


②喻体要能给人带来美感,不能说“瀑布像挂面一样,直直地挂在山前”,可以说“瀑布像是一面用珠玉做成的帘子”。后一句所选的事物比第一句更能给人带来美感。


(3)作用


比喻句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例如中、高考高频作家毕淑敏的文章,语言很优美,主要就是因为毕淑敏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 拟人

拟人就是给本来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它更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拟人和比喻是所有修辞手法里面最古老的两个。它们最初不称为比喻、拟人,而是称为“比”,就是《诗经》里边的赋、比、兴中的“比”。后来演变成了比拟。


(1)判定


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在句子中是否给这一事物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可判定为拟人句。


(2)运用


在写拟人句时,只要给一样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三者中的一样,便可以成为拟人句。如,把教室里的课桌用拟人句来表现,可以说“课桌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站”是用来形容人物行为的动词,用在了桌子身上,使句子变成了拟人句);也可以说“课桌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并不在意”(对某件事是否“在意”是人们常有的思想,这里用在了桌子身上,等于给它赋予了人的思想);还可以说“桌子看上去有些不高兴了”(“高兴”常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在这里用在桌子身上,是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


(3)作用


拟人最大的作用就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亲切。


有这样一道语言综合应用题:“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内容或抒发你的情感。”一说生动形象,从修辞角度来看,肯定有两个办法可以用:一个是拟人修辞,一个是比喻修辞。如果用拟人的话,就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任一样即可。


3. 夸张

夸张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而实现的。如,夸大:他的眼睛比铜铃还要大;缩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还要小。


(1)判定


前面我们说到的“一定程度”,是指只要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个夸张句便是成功的,不是越夸张越好,而是在能突出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夸张的程度越能给人以真实感越好。


(2)作用


①突出特征;②引发联想;③烘托气氛。


4. 排比

排比句通常用来抒情或说理,以便在抒情或说理过程中使得语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排比最早应用在古代的政论文上,抒发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判定


排比句通常会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句子构成。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运用


写排比句时,要注意选择三个相近的事物,用相似的结构进行表达。


(3)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③表达强烈的情感;


④长于抒情,增强语言感染力。


考试频率高的有两个点:一是表达作者强烈情感;二是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 对偶

对偶是通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产生于汉朝,汉赋盛行的时候,对偶这种句式也慢慢流行起来。


(1)判定


①它是由两个句子组成;②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字数相等。


(2)运用


有一道考题,材料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写出了留守儿童悲惨的生活,要求拟定一个标语呼吁大家关注留守儿童。凡是这样的题,或让你写广告语、宣传语一类的,都需要运用对偶句来表达,如“关注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3)作用


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②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借代

在文章中,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叫作借代,被替代的事物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1)判定


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叫作借代。


(2)运用


比如说要写他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文章中“他”根本不出现,而是借松树来表现,这运用的就是借代。例如中考诗歌赏析经常考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里面有一句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词中运用了三种修辞:反复、拟人,另外一种就是借代,以特点代事物,“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


(3)作用


①以实代虚;②以简代繁;③以物代情。


7.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1)判定


连续多次强调某一事实、事物或情感。


(2)运用


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词中特别喜欢用反复这种修辞。她的《如梦令》两首都运用到了这种修辞。《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用


①表达强烈情感;②强调语气;③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8.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1)判定


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问和答之间必须构成因果关系才是设问。


(2)运用


例:中国人会丧失反思精神吗?不会。南唐著名词人李煜在自己的名作《虞美人》中最后一句话就运用到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作用


①创设情景,引人沉思;②启发思考。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