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版权所有)
常外出的人有个共同体会:每座城市里的传统大饭店,特别是代表本地特色的酒店,里面的客人大都是外地人。杭州的楼外楼,排队吃西湖醋鱼的,没看到多少杭州人,全聚德里面吃烤鸭的,首都人民也不占多数。
要真正了解这个城市最草根的时新味道,请到小马路上,请到那些慵懒的城市人解馋的地方去。
路边摊,大排档,这里的味道,才是城市的原味。譬如,羊肉泡馍出自西安,火爆豪放,有大唐秦汉壮士之遗风;烩面香飘郑州,浓烈质朴,有逐鹿中原的豪情;麻辣火锅始于成都、重庆,热情直接,有天府之国的富庶与温情……
可是,哪一种小吃能代表沈阳呢?麻辣烫?烤冷面?羊肉串?猪肉炖粉条?这些东西都很东北,沈阳也很常见,但我认为却不是很沈阳,或者说,沈阳得不彻底。
嘴巴里面咂巴了很久,我想到了一种东西:鸡架。
沈阳人让鸡架找到春天
我不知道曹操曾经说过的鸡肋是否是鸡架,或者说是来源于鸡架,但我却认为沈阳人对鸡架却是情有独钟的,不管是熏的、烤的、还是烀的、炸的、铁板烙的。小小的鸡架,看上去“干巴拉掐”的,却被沈阳人神奇的手整出不同的风味来,这种小吃,在外地倒是很少能吃到,在沈阳则很盛行。
在沈阳的不具规模的饭馆,特别是一些自诩特色的饭馆里,鸡架,都是一道菜,有的家还是一道特色菜。很多外地人真的整不明白,为啥沈阳人这样爱这一口?
谁也整不明白,为啥有鸡大腿、鸡翅膀、鸡胸脯不吃,非要吃这个鸡骨头为主的鸡架呢?沈阳人从啥时候开始了吃鸡架之旅的呢?
我曾和很多吃货朋友无数次地探讨过沈阳人吃鸡架的历史,很多人把功劳归于某抻面馆。大家推测的结果是:可能是当初用鸡架来熬汤,后来看着把鸡架扔了怪可惜的,就作为副产品出售,结果一下子风靡。
这家抻面馆现在还很出名,而且鸡架仍旧是其著名的一道菜。我看过相关的报道,当初这家抻面馆的确做的是鸡汤面,其鸡汤是用鸡架熬制的,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才有了烀鸡架这道经典菜。
看来,这个推测,应该基本上正确!
吃鸡架吃的就是一个滋味
吃鸡架和吃鸡大腿、鸡胸脯不一样,后者咬一嘴净是肉,鸡架是在骨头里找肉吃,不过,寻找肉吃似乎远远比满嘴塞肉要来得有味道,就如同上海人、苏杭一带吃大闸蟹一个道理。南方人心细,吃个螃蟹都要弄出个蟹八件,从蟹壳里剔出肉来细细品。咱沈阳不一样,没那么多讲究,吃螃蟹就靠牙啃,吃鸡架更是甩开腮帮子大啃大嚼,全然不顾斯文。文明一点的,弄一只手套,崇尚“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之人,如我一样直接用手撕扯,然后大快朵颐。
有一个段子:两位仁兄在抻面馆大啃鸡架,一位问:为啥大家都爱吃鸡架呢?另一位笑嘻嘻地回答:送俩菜!我一下子就迷糊了,凭啥他们吃鸡架送俩菜,我吃就不送呢?等到这位仁兄的下句话说出来,我差点没被鸡架给噎死,人家慢悠悠地说:俩菜就是榨菜和香菜!
所以啊,这沈阳人吃鸡架,吃的就是这个味儿,不是吃的那个肉。你要是问沈阳人,烀鸡大腿和鸡架哪个香?不说鸡架的,不是沈阳人!
鸡架+啤酒=沈阳经典小吃
当然了,光有鸡架也不成,必须配上“老雪”,在夏天,换成大杯扎啤,那就一个字儿——爽!
有趣的是,喝啤酒啃鸡架的绝对不仅仅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头百姓,加入啃鸡架大军的还有打扮入时的靓女,有驾车而来的老板、阔妇,有牵着手而来的情侣……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傍晚,我看到一大姐坐在饭店的门口,面前摆着一大盘鸡架和几瓶啤酒,桌子底下,蹲着一条雪白的京巴。这大姐咕咚一口酒,张嘴再来一大块鸡架,吃得那叫一个爽。鸡架上啃几口,大姐顺手把骨头往地上一扔,京巴也跟着啃起来,这“娘俩”,吃得那叫不亦乐乎。
几乎沈阳的每一个小馆子里面,都能鼓捣出鸡架这道菜,各家的味道也是各有千秋,每个沈阳人的回忆里,都有楼下某饭店的鸡架味道,再不济,也可能是菜市场犄角那个小亭子里面卖的烤鸡架带着的孜然味道吧?
或许您要笑话俺们吃鸡架喝啤酒挺土,挺不讲究,挺上不去台面,那你吃鸭下水炖粉条就洋气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金难买我得意,咱沈阳的名小吃就是鸡架就啤酒,咋地?不服啊?你也啃俩,保证你以后还得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