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自忍受一切的人。——易卜生
每三个人中,至少存在一个内向者,外向者和内向者的比例约为三比一。大部分人都认为,内向是一种天生的性格劣势,是“孤僻”、“怪小孩”、“书呆子”的代名词。
然而,内向者往往面临着相悖的两种境遇:一面是从历史到现在,大量出现的内向性格的杰出人物;一面是社会倾向于认可外向者,忽视内向者。
美国内向性格研究学的权威马蒂·兰尼博士在其书中写到:
“内向者,自卑于自己的内向、羞怯、胆小、敏感、宅,却看不到自己冷静多思、谨慎专注、善于倾听、独立而具备领导能力”。
在成长过程中,人的性格特征具有两面性,好与坏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心理学方面认为,内向的性格并不是一种贬义的描述,相反地,内向性格的人,他们的能力普遍被低估。
那么,内向者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共情能力强
内向者对周遭信息有极强的感受力。苏珊·凯恩从敏感的角度出发在对内向性格研究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专著中提到:
内向者由于天生敏感,使他们对旁边事物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注意力,对平常不具备危险的事物也同样保持着警觉注意力。
因此,内向者性格的人更容易看到未知事情的危害。
内向分析师宗武认为,内向者的敏感,其实就是内向者对危险的敏感,这也就是他们大脑中“先弊后利”所引起的。
我们都知道,后天条件会直接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改变对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顺序。
经过研究发现,高度应激群体最终会成为内向的人,而低度应激群体则大部分是比较外向的。
科学家Albert Einstein也是内倾性格,他从小被老师评价为“安静且孤僻,是个旁观者”、“智力上存在缺陷”。
爱因斯坦曾在他生命后期这样说道:“不是我如何聪明,而是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多而已”。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他们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感度,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在情绪感受,他们比常人的感受更加深刻。
这样也就导致了,内向者更容易承受痛苦,负面情绪更重的原因。
在相处过程中,能明显的察觉出他人的不悦,同时也能感知到自己内心的消极、不安,因此,他们的情绪波动往往较大。
其他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不那么明显了。“共情能力”让内向者在短时间内能快速的捕捉细节,他们的感知能力准确,拥有丰富的创造水平。
沉浸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西卡森特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FLOW概念,并于1975年系统地建立了FLOW理论模型。
FLOW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体验,即是“福流”,主要是一个人在自觉的前提下,对某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并沉浸其中的状态。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福流,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
福流(FLOW)理论有四个方面:
- 学习新技能;
- 内在动机;
- 目标、适度竞争和规则;
- 制造和寻求反馈。
内向者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更喜欢独处,并运用独处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常常会形成“沉浸体验(Immersion experience)”。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做博士论文期间访谈过数百位艺术家、攀岩爱好者、作曲家、运动员等。
这些受访者解释自己之所以持续不断地从事这些活动而不感到厌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了一种非常相似的、令他们十分兴奋的情绪体验。
特别是当他们从事的活动能顺利进行时,这种情绪感受如同“触电”一般,火花四射且源源不断。
“沉浸体验”,也称为沉醉感,则是个体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某种活动当中,以至于到达无视外物存在、甚至产生忘我时的状态。
内向者更能体会到这种状态,它带给人一种积极的享受,这种感觉能够使人出现充实感、幸福感,因此,也被叫做“最佳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是个内向性格的人,他曾说:
“引导男人走向艺术和科学殿堂的最强烈的动机就是逃避日常生活。即便是性格最温和的人,如果他想进入认知和思考的世界,那他一定会逃离个人生活。”
外向者面对人群,内向者面对内心。
人在追求理想之时,便是坠入孤独之际。
参考资料:
1. 《внутреннее преимущество》,Мэтти Райл.2008.
2. ванбо,хаогинг.площадь.английского языка 201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