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幸福来敲门观后感-《当幸福来敲门》: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个体在逆境中的自我救赎

幸福来敲门观后感-《当幸福来敲门》: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个体在逆境中的自我救赎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1 07:50:56
阅读:

文/牧心


图/网络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豆瓣评分9.1的电影上映至今已经13年了,每次看都会深受触动,每次看,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著名的商人、投资家克里斯·加德纳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从小父母离异,经常被继父虐待,进过收容所,入过监狱。婚后的积蓄全部用来购买推销医疗设备却陷入深深的财务危机以至破产。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只能带着儿子睡公厕、教堂,排队等待救济,甚至卖血来维持生存。


这样的生活很惨,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但他却从未因此而放弃成长,克服各种困难,经历了常人难以估计的艰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实现了财富自由。


在克里斯·加德纳的逆袭中,你能看到什么?是他坚韧的性格、不服输的本能,还是对儿子的爱?


以上都有,但更重要的,则是他面对逆境时所作出的勇敢无畏的选择。


面对逆境,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多重可能性,没有选择构建一个悲惨的故事,而是用自己强大的心智模式,完成了一个底层人士在逆境中的自我救赎。


今天,我们从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克里斯·加德纳是如何在逆境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01面对逆境,选择那个“可能的自我”而非“既定的自我”

在人生中,我们总是假设自己是一个已经成型了的个体。比如我们的身份是教师、创业者、程序员或者销售人员。于是我们在这种身份之下,默认了那个既定的自我。


不过,与既定自我的假设相反,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Hazel Markus)提出一个关于“可能的自我”的理论。


这个理论说:与所谓的真实自我不同,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很多可能的自我。


什么是可能的自我?就是你对自我所希望、所预期、所恐惧。




比如说,你是一名教师,但你内心还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或者是一名创业者。但是对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可能,你又心怀迟疑或者恐惧。


《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主角克里斯·加德纳站身处逆境,走投无路,但他内心那个“可能的自我”却不断浮现出来。


当他知道维特公司要招股票经纪人实习生的时候,连续一个月去公司门口,主动和那里的管理层人员接触,尽管他只有高中毕业,但因为他对自己数字上的精通以及对自己的了解,他自信能够胜任这一份工作。


尽管他的妻子在离开之前讽刺他:“从销售人员做回实习生?”也没有改变他对于这种可能性的相信。


有一个场景特别动人:他站到维特公司的大楼前,看到来来往往的工作人员,他问自己:


“我还记得那一刻,他们都看起来超幸福的样子,为什么我不能也满脸幸福?”




这,是他选择那个“可能的自我”开始。


此后,他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在没有薪水的情况下靠救济、靠卖血、以及靠最后一台医疗器械,带着儿子完成了从销售人员到股票经纪人的职业转型,也正式开启了他事业的第一步。


表面上看,克里斯·加德纳完成了职业的转型,但从自我发展的角度,这是他心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从萌芽期的念头,到不断地尝试,再到新旧自我相互撕扯的过渡期,一直到职业转型的完成。


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


你是由多个自我构成,不仅是由过去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


“真实的自我”根植于过去,“可能的自我”立足于现在和未来。“可能的自我”会告诉我们:


  • 人们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可能的自我”。
  • 你需要甜头,过多的“反省”会导致行动瘫痪。
  • 等待自己豁然开朗的过程中,机会已经从你面前溜走。


所以,当我们面对困境、逆境之时,我们也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我的热情和优势所在到底是什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可能去抓住它?


也许你的这一次安静思考,就会激发出你内在那个可能的自我。






02面对逆境,选择构建“挽救式”故事而非“污染式”故事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理论,他说到,面对挫折,我们通常会有两类故事。


一类,是“挽救式”的故事。


所谓挽救式故事,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逆袭式的故事”,手里虽然没有好牌,却赢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这类故事里,我们开局通常会不太好,资源缺乏,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会不断走出这些困境,过去的纠结可能豁然开朗,即使痛苦无法彻底消除,我们也会积极地接受,去获得内心的安宁。


我们喜欢这类故事,我们也可以亲自建构这类故事。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会知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会能够走出困境,最后会取得怎样的人生智慧。


另一类,是“污染式”的故事。


这种故事就是手里的牌本来不坏,生活也挺好,但自己却总是暗示自己无能,即使在顺境之中,也总觉得这种美好不会长存,我们终会失去一切。


每当你遇到一个麻烦,就会无限夸大麻烦的坏处。这种想法就像污染源一样,会不断污染你原先的生活。你自己对此却无能为力,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在悔恨中怀念过去。




《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克里斯·加德纳,就亲手给自己构建了一个“挽救式”故事。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已经交代过他的凄惨身世已经成年之后的苟且生活。


但即使他带着儿子住公厕,卖血、靠救济,也从来没有任何一种退缩和不好的想法。


他不光自己是这样想,这样做,他还教育他的儿子也要这样,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和挽救者。


他对儿子说: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就是这样。”




著名产品经理人梁宁说:


“战斗以一方失去战斗意志为结束”。


在人生的长河中也是这样,当你的战斗意志失去,你的故事就很可能不会再被“挽救”。


克里斯·加德纳成功地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挽救式”的故事,我们也应当从中获得启发。




03面对逆境,选择成长型心智模式而非防御型心智模式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意思是说,一件事怎么影响我们,不是取决于这件事是怎么样的,而是取决于我们怎么想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看起来每一件事都是独立存在没有联系的,但当你把对这些事情的反应综合起来看的话,你会发现一些规律:


  • 有些人想得乐观些,有些人想得悲观些;
  • 有些人习惯从外部找原因,另一些人习惯从自身找原因;
  • 有些人习惯想问题是什么,另一些人则习惯想办法是什么。

这些习惯化的想法,就被称作是心智模式。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


基于这个思维模式,陈海贤博士与心智模式相结合,认为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的还是防御性的。


成长型的心智模式面对失败和困难,不是逃避,而是直面,并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提供指导;


而防御性的心智模式则消极绝对,认为自己的人生境遇是由外界环境造成,自己的改变微不足道。


在《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就是一个拥有强大的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


他先后经历了妻子离开、破产、因付不起停车费而进监狱、儿子无处可居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他跑遍整个城市去售卖最后的几台仪器;


他在明知没有薪水的情况下勇敢接受一个未来很有前途的实习工作;他卖血维持生活。在儿子问他妈妈为什么要离家的时候,他也没有抱怨和责骂,而是宽慰儿子。


克里斯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在强大的心智模式下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必然结果。


心智模式对我们很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会如何面对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如何去追求一心想追求的成功和幸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如何评价我们自己。


结 语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说,人格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核心的层次,是人生故事。


克里斯·加德纳通过在逆境中的自我救赎,为自己写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范本。而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停地为自己编写和建构人生故事。


“那些我们人生中腐朽的东西,已经在变动中去掉了,而我们原先人生中有活力的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并进一步扩大”。


每一个人,都有权选择在逆境中完成自我的救赎。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