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幸福的词语-所谓的“幸福”,我们弄明白其中的含义了吗?

幸福的词语-所谓的“幸福”,我们弄明白其中的含义了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2 20:35:35
阅读:

我们每个人长大以后,都在,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但所谓的“幸福”,我们弄明白其中的含义了吗?


提到幸福,在我们脑子里冒出来的诸多念头中,肯定有一个是金钱。不管是视金钱如粪土,还是贪图享乐的人,“金钱与幸福有关系”这一点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金钱能让我们更幸福吗?富人就比穷人幸福吗?有一天你发达了、富有了会觉得比今天更幸福吗?


幸福感是对比来的


不丹王国地处喜马拉雅山下,这里土地不肥沃、矿产不丰富、国民所得不高,却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因为这里的人民不以贫穷为意,只要有田有房子他们就很满足了。他们都是佛教徒,不杀生,餐桌上鲜少有肉食,但他们吃青菜或乳制品一样感到满足。


可是自从2008年不丹新国王加冕登位以来,不丹的情况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不丹的新国王接受过牛津大学的教育,他给自己的国家引入了卫星电视。此后,该国的国民总幸福度大幅跳水。电视上叫人眼花缭乱的高档生活方式、塑身、服装和首饰,都是绝大多数不丹人无法享受的。这些物质的刺激不仅导致了不丹人深深的苦恼和郁闷,还带动了一波犯罪潮。为了追求电视中展现的幸福世界,年轻人去商店偷起了东西。


幸福是什么?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似乎拥有的物质越多,就越感到幸福。可是不丹人从幸福到不幸福的转变,恰恰表明了幸福与物质多寡没有联系,幸福更多的是人心的欲念与现实的矛盾。不丹人对物质没有欲念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贫穷状态安之若素,内心的幸福感很强;当他们在外界的刺激下,欲念泛起的时候,他们的幸福感就被深深的不平取代了。


哈佛大学专门研究幸福问题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说:“我们被富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所包围,24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和因特网,使得我们看到更多富有的人,面对别人拥有更多这一事实,我们忍不住搓鼻子,觉得自己更不幸。”


福利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是一个以“相对福利”为转移的社会动物,当大家都一样穷的时候,谁的气都不会太大,而当大家都好起来、一部分人却好得比另一部分人更多更快时,有些人的气就开始不顺了。这时,幸福更多地取决于金钱的相对水平,如果赶不上周围的同伴,再多的钱也不会觉得幸福。


这种感觉在当下的中国很普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有人都比以前更富裕,但中国人的幸福感并没有普遍提升,发展到今天,竟然还有不少人怀念过去的贫穷状态,认为那时的人更幸福。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普通百姓虽然也可以吃肉喝汤了,但是看着高官富贾吃鲍鱼、鱼翅,这能有幸福感吗?普通百姓工资涨了一百元,可贪官随便受点贿赂就是一百万元,这就更加没有幸福感了。这说明,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会让大多数人越来越不幸福。


钱会让你更幸福吗?


那么,你的收入比周围的人还多,你的生活比周围的人更好,你的钱多得花不掉,是不是就幸福了?也不尽然。那些报章杂志、电影电视里传出的豪门恩怨,让我们明显觉得,身为富豪,他们的烦恼一点也不比贫穷的百姓少。


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那么,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例如日本,1960年还是一个穷国,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的人均收入翻了4番,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行列,然而日本1987年人均幸福指数人报告的平均水平不比1960年更高。美国也有类似的现象,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通过调查50万美国人生活满意度,发现如果一个人年收入超过约7.5万美元,金钱就不会改善人们的情绪,更多的钱并不能保证更多的幸福。


我国也有类似的调查。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市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随着收入的提高而迅速提高,达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缓慢上升状态,5000—7000元中等收入时幸福感最强;7000元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却在下降,而当月收入到达2万元以上时,调查的结果显示,他们的幸福感就下降到和平常人一样了。


经济学家注意到金钱与幸福之间奇特的关系,他们试图把这两者的关系进行量化,提出了“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其中“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商品后获得的满足感。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增加收入就可以满足欲望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以及到处旅游。如此一来,我们的“效用”大大增加,在欲望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幸福感自然就加强了。


然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幸福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金钱的价值必然会出现效用降低甚至为负的现象。比如说,房子已经够大了、车子已经够好了,想旅游的地方已经去过了,那么,更多的金钱并没有提升更多的效用,幸福也就无法提升。或者,金钱增加了,但却赶不上欲望的增加,比如想要独立别墅乃至私人飞机,而自己收入的增加却远远满足不了这欲望,这时人们的幸福感反而会下降。因此,在超过了一定标准之后,财富和收入带来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额外的财富不会让我们更幸福。


金钱之外的幸福因素


其实,幸福的含义不是仅仅能用财富来衡量的。恋爱的痛苦、人际关系的冲突、人生理想的变化等等都是影响幸福的因素。


你觉得下面两个人谁更幸福呢:一个是鲍勃,他是白种人,是个35岁的知识分子,长相英俊、喜好运动,住在阳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亚,拿着10万美元的年薪,他在业余时间读书,或者去博物馆,但是他单身,也很少有交际,总是单身一人生活;另外一个是玛丽,65岁,与她的丈夫生活在纽约州多雪地带,全家收入为4万美元。而且她是个超重的普通黑人,因为肥胖导致尿毒症,要依靠透析治疗才能活下去。不过玛丽喜好交际,把大部分的空余时间花在教堂活动中,而且丈夫对她关爱有加。


一般人肯定以为鲍勃更幸福。但是,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疾病缠身并且贫穷的玛丽更幸福。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发现,对于幸福来说,稳定的婚姻和牢固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而健康、财富、年轻和阳光这些因素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因此,玛丽比鲍勃更幸福。


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是维系个人幸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甚至比金钱财富的作用还大。我们感到不快乐的最深层原因,往往就是人际关系欠佳。如果老板或同事对我们不友善,会造成我们难以言说的抑郁情绪;与拍档或者爱人的关系陷入残酷竞争之中,会让我们感到背叛和背弃;与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缺乏情感交流,会令我们因隔阂而痛苦不堪。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会损害身心健康,长久留存在我们心里,怎么能使我们有幸福感呢?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个不同文化中的自杀研究,发现不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下,那些人际关系糟糕的人更容易自杀。我们与别人的关系越良好,我们陷入绝望的机会就越少,因为这样的关系使我们得到了爱与归属的满足感;而孤独的人最容易不开心,最容易陷入抑郁之中,幸福感最差。


当然,人的幸福感还来自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一项心理学调查发现,有受访者觉得“即使赚钱少了些,但睡眠多一些会更快乐”;有受访者表示“如果少赚一点钱,但可以居住在朋友们的附近,会比没有朋友而赚了更多的钱快乐”;还有的受访者认为“如可将上班路程所花的45分钟缩短至10分钟,愿意多付一倍租金。”由此可见,生活中的快乐感不完全来自金钱。


幸福在于追求的过程


20世纪初,英国著名反乌托邦小说家赫胥黎在他的《美丽新世界》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需要任何奋斗就可以得到一切,不愁吃穿,不再有疾病,青春永驻,直到突然死亡。


这个新世界如此美好,它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就是说,在那里,人们的幸福是政治家和科学家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与每个个体的创造力、情感体验能力、审美能力毫无关系。民众只需像儿童那样,系上围兜,张口吞下哲学王或者先锋队一勺一勺送过来的食物,就乘坐直升电梯抵达了幸福。


可是,我们不能选择,不能追求,这样的幸福还值得我们拥有吗?我们经常为追求幸福而痛苦不堪,但其实,追求幸福的过程比得到幸福本身更有意义,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因此真正幸福的生活,体现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人把成功看成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总想一旦如何成功了,就能如何幸福了,其实是没有认识到,幸福不在于成功本身,而在于面对挑战时个人能力的展现。就像一个哲人所说“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去奋斗的目标,不是没有麻烦,而是发挥真正的潜力。”困难的经历会让人们更加珍惜快乐,不再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并对生活中的快乐发自内心的感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不是目的地,而是旅行过程。”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