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王尔烈巧对对联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城里有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三十九岁中举人,1771年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做翰林,授编修,晚年创办“沈阳书院”。王尔烈幼年在辽阳城东南的魁星楼私学馆就学。一年秋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郊外漫游。当他们漫步郊外,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见情生景,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同学们面面相觑,一时答不上;只有王尔烈思索片刻,回望城中,目视辽阳白塔,当即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这副巧对对得好:“城内”对“野外”,“白塔”对“黄花”,“犹如”对“好似”,“玉钻钻天”对“金钉钉地”。这里前一个“钉”字是名词,后一个“钉”字是动词,故下联前一个“钻”字也用名词,后一个“钻”字也用动词,对得极其工巧。
52.瑞雪戏对
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谋生。王尔烈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闲空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让小和尚们对出下联。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摇头搔脑对答不上。这时,王尔烈在一旁说了声“我来对”,便随口念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王尔烈从“雪”联想到“云”,便以“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日出雪化,风吹云变,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对“日出化身归南海”。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对得委实工巧。元空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小和尚们也都称赞不已。
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茶童。
53.游湖得联
有一天,方丈元空和尚带领一帮小和尚划船往大安寺去。大安寺里的小尼姑正在湖边汲水。她见船来,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和尚的影子上,小尼姑就笑着出了一上联: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船上的和尚们一听,脸都全红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王尔烈瞅瞅小尼姑汲水的样子,随口就对答了一句下联: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小尼姑汲水的时候,也是自己把自己的影子提上来了,元空和尚听了后,不禁暗自称赞,遂把他收为学生,教授诗文、打对。
54.赶考路上遇老翁
几年过后,王尔烈赴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砍柴的老翁,挑着一担山柴。
两人在一起休息,老翁看王尔烈挑着一担子书,便问:“你是进京赶考的吧?”王尔烈有礼貌地点点头,说了一声:“是的。”老翁打趣地说:“来!我先考考你,看你怎么样?”说完,老翁就指着刚刚砍来的一挑树枝,念道:
此木为柴山山出,
请王尔烈对出下联。年青的王尔烈望着村中升起的炊烟,受到启发,脱口而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老翁听后,赞不绝口,鼓励他说:“你这次下考场,一定能考中啊!”果真,王尔烈到京中了个头名状元。但因乾隆皇帝私下考场,和王尔烈在一个考场科考,乾隆皇帝名列第四,主考官硬是把乾隆换到第一名,等乾隆皇帝展卷一看,发现王尔烈才学出众,文笔惊人,当即封王尔烈为翰林院侍读,在宫内教授太子颙琰。后来留下“老主同场少主师”的诗句,指的就是王尔烈的这段故事。
55.山珍海味
传说明代有个杨翰林,看厌了宦海沉浮,辞官回到老家,过起隐居生活。偏偏朝廷非要他出山作官不可,派一员钦差大臣专程来召他回京。杨翰林并未因朝廷的“器重”而动心,婉言加以谢绝。钦差大惑不解,问道:“翰林不去享受荣华富贵,偏要做山野村夫,这穷乡僻壤究竟有什么可贪恋的呢?”杨翰林笑而不答,取过纸笔,写了一副对联:
日吞夹金绞银饭,
夜饮龙须虎眼汤。
饮差看了,心里不大痛快,说:“原来你整天吃山珍海味,难怪不愿作官呢!既然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不招待我呢?”
杨翰林说:“既然大人想吃,我当亲自下厨房去做。”过了一会儿,杨翰林端出一碗夹苞谷面的白米饭,一碗海菜螺蛳汤,说:“这就是我对联中所写的佳肴,大人请吧!”钦差大臣十分尴尬,碍于面子,只得勉强吃下。寒暄两句,赶紧回京复命去了。
56睡梦巧对
明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徐广义,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从小就天真活泼,很聪明,也很好学。他小时候,经常和唐万阳侍御游玩,有一天,徐广义因为连续几天读书,很困,就趴在灯下睡着了。唐万阳连忙叫醒了他,他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就在他似醒非醒的情况下,唐万阳出了一个联句:
眼皮坠地,难观孔子之书;
徐广义在朦朦胧胧中听到有人吟句,睡眼还没有睁开,就边打呵欠边对:
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唐万阳没想到徐广义能在睡梦中这样快,这样机敏地答联,而且答得这么好,以“周公”对“孔子”,相当工稳适度。
57.烧鹅会走路
在明朝时,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叫陈棠,他七八岁就能吟诗作对,写出好文章来,10岁时,就中了举人,人们称他为陈举人。
有一天,陈棠正在学馆里上对课,这时,外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老师望着窗外,触景生情,想出了一句上联,让学生应对:
一群征雁天空过,
联句出了以后,课堂上没人能答上来,老师很生气,这时,外面有一个过路人手提一只烧鹅从这儿路过,陈棠见了,灵机一动,猛然间站起来,高声应道:
半爿(pán)烧鹅地上行。
话音刚落,全学堂的人都很高兴,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连声称赞:“对仗工整,无懈可击”。并写了一条批语:
“鹅者,烧熟而不死,且半爿(pán)能行,吾不敢啖(吃)也。”
58.洪承畴与史可法
傅山先生生于明朝末年,是朝廷命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心情十分悲痛,便携带家眷隐居在太原晋祠,行医为善。
清朝皇帝知道傅山先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多次派大臣前来劝他入朝做官,他回话说:“如果相逼,只有一死。”后来,傅山先生听到和他同做官的洪承畴父子投降了清朝,并做了大官;史可法坚守扬州,宁死不屈,以身殉职,一恨一叹,便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父成丑,子成丑,父子成丑,洪承畴;
君可法,臣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
“成丑”是“承畴”的谐音,是对洪承畴的丑恶行径的嘲讽;“可法”是借用史可法的名字,表彰他的爱国精神是可以效法的。
59.“伊尹一人”
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客人里边有个10来岁的孩子,跟他父亲一块儿来赴宴,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机灵。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一个客人听了,就提出让这孩子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冯”是由两点和“马”组成,就是“冯二马”;“驯”由三个竖(“川”字)和“马”组成,就是“驯三马”;“冯驯”合到一块儿,不就成了“五马”了吗?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冯驯知府。这个对联表面上倒很简单,实际上还真不好应对。许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对出下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这里说,“伊”字有个“人”;“尹”可以看成是“伊”字去掉了“亻”(“立人”),当然“无人”了,“伊尹”两字合到一块儿,是“一个人”。“伊尹”正好也是个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这么难的对子,一个孩子对得这么好,在座的客人们都很惊奇,宴会的气氛由此热烈起来,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诗对句高兴极了。
60.惟楚有才
湖北历来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明朝末年,湖北天门出了钟惺、谭元春两个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被称为“竟陵体”;他们办书院、收学生,培养了一批作家,被称为“竟陵学派”。有人送来一块写着“楚有材”的匾,挂在书院门上,意思是“湖北(古代楚地)有人材(才)”。有一位朝廷官员,到这里巡视,看了匾很不服气,派人把匾取走,正好碰上了汉川文人黄良辉。黄良辉问道:“大人有钱有势,何必非爱这块小木牌呢?”巡官见旁边有一个渔翁正在称鱼,便没有正面回答他,随口出了一对:
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识重;
那意思是你和书院的人,连秤都不如,不能知轻识重,竟敢挂“楚有材”的匾。黄良辉抬头看见一个农妇正在推磨,也随口应答:
磨大、眼小,齿嶙嶙,可吐细吞粗。
巡官一听,湖北人果然出口不凡,很有才气,便和颜悦色地说:“这块匾少了一个'惟’字,我要禀报朝廷,重新颁发一块。”这么一说,黄良辉就让他们走了。据说后来朝廷果然赠了一块“惟楚有材”的匾给他们。
61.两袖清风
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嘉庆登极继位,召见王尔烈说:“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臣家里依然是几间草房,半藏农器半藏书;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啊!”嘉庆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这么办吧,你别在京城呆着啦,去到安徽铜山那儿铸钱吧!”王尔烈在铜山三年,又回到京城。嘉庆见王尔烈回来就问:“老爱卿,这回足以度余年了吧?”王尔烈一听就笑了,说:“臣仍旧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嘉庆摇摇头说:“老爱卿,此言未必是真吧?”王尔烈这才回手一掏,从袖里甩出三个铜大钱,一个是《当十钱》,一个是《五铢钱》,一个是《嘉庆同宝》,三个铜钱磨得溜光锃亮。因为这三个铜钱是王尔烈掌管铸钱炉的时候用的钱样子,每天拿它去检查质量,老攥在手里,所以,三个铜大钱磨的溜光锃亮。嘉庆一看,连连点头称赞,说:“老爱卿如此清廉,真可谓‘老实王’也。”就这样,嘉庆皇帝封王尔烈为“老实王”。有人给送了副对联:
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
这时候王尔烈已是年逾花甲,嘉庆派人去东辽阳给他修盖了一座御赐翰林府。王尔烈回到家一看,是前层院十间,后层院十间,东西两厢配房。以后王尔烈把前居院十间正厅作了义学馆。
62.门联添字问叛徒
明清之际有位著名人物洪承畴。他是福建南安人,万历进士,崇祯时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两湖的军务,深得重用。他自己也感到皇恩浩荡,决定肝脑涂地,报效朝廷。在自家门上,撰书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由此更得到朝廷的信任。崇祯十四年(1641)他率八总兵,统辖13万人,与清军大战松山而兵败。第二年,松山陷落被俘至沈阳。后来降清,做了大学士,是清朝统一天下的重臣之一。当时,人们把清军入关,看成是异族入侵一般,思想上还以明朝为正统。有人十分鄙夷洪承畴,在他家门对联上添了“矣”、“乎”二字: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出句为感叹句,下句成了疑问句,实际上是无疑而反问。
63.郑板桥上任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人在墙上凿洞。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这时,有个人低声问道:“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郑板桥笑道:“我听说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凿好窟窿之后,他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状子。”接着郑板桥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一直忙到大天亮。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青天大老爷。
64.自画像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管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维妙维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65.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66.孔明赵云合庙联
清末,某地新建一间孔明、赵云合庙,请来甲、乙两位学究分撰庙联。甲学究先写了关于孔明的上联: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丈原中,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联中把孔明一生的主要事迹,全部概括出来了,并用上了一至十的数目字,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一联。乙学究看后,苦思良久,表示可以对上,但要求把“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紧缩为“七擒六纵”,甲学究同意了。这样,乙学究也就写出了下联:
抱孤子,出重围,匹马单枪,长坂桥边,(缺一词)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两全。
赵云的事迹不多,这联突出写他最有声色的“百万军中藏阿斗”的故事,并巧妙地用千、百、单、两、孤、独、重表示数量的语词作对,也不失为难得的佳联。
67.临死还在对句
清初方楘如,号朴山,是浙江淳安人。康熙年间考中进士。他博学多才,工于古文,与桐城的方舟、方苞,并称“三方”。
他还很善于作对联。据记载,他晚年病重,学生们都来到床前与他告别。有两个学生离床比较远。其中一个学生小声地问:“有人出了个对句,我不知该怎么对?”另一个问:“什么句子?”先前的学生说,是这样的对句:
水如碧玉山如黛,
方楘如正在弥留之际,听见他们的谈话,奋力睁开两眼,似乎要说什么。学生们围过来问老师还有何指教。方楘如费了很大的力气,说了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
说完,就去世了。
68.一百春联
清代康熙年间,福建安溪的李光地才学出众,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是朝廷的重要大臣。一年春节前,康熙皇帝让李光地做100副春联,替换皇宫的旧联。李光地明知不是容易事,又不敢推辞,心里直发愁。
他的四弟李光坡,正好从家乡到北京游览,知道哥哥的愁事,笑着一拍胸脯,说:“兄长请宽心,这事包在我身上好了。”
一连几天,李光坡天天出去游览京城名胜,把春联的事,丢在脑后。眼看快到除夕,该向皇上交差了,李光坡一副都没写,可把李光地急坏了:跟皇上说话不算话,可是欺君之罪呀!李光坡说:“别急!我已经想好了。”提笔便写了一副,说:“已经全写完了。”哥哥心想:你才写了一副,还有99副呢!一看弟弟的春联,光地放心了。原来写的是:
地下七十二大贤,贤贤易色;
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
李光地拿给皇上,康熙一看:72加上28,正是100,以一当百,连连夸奖“奇才!奇才!”
69.从天而降
清代康熙年间,贵州出了一位才子,姓周,名起渭,字渔璜,号桐野。他中进士,入翰林院,官至宫詹学士,是颇有名气的诗人。这年,他名气还未这样大,便担任浙江的主考官。消息传出,浙江考生议论纷纷。他们听周主考是贵州人,便很瞧不起这从“蛮夷”之地来的人,进而推测他肚子里也未必有多大学问,也许只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尤其那些高才生更放心不下:主考若是庸才,很可能埋没了自己;即使考中,尊个大草包当座师,也脸上无光。于是,考生们商议,考官一到,给他来个下马威,让他当场出丑,滚出浙江。等周渔璜的轿子到了试院,考生们“恭恭敬敬”站立两厢欢迎。一个考生代表,虽是抱拳,却是昂头,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早就风闻浙江的考生不同寻常,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这分明是出对子要试试考官的才学。只见他笑容一敛,凛然答曰:
巫山十二峰,雾霭霭、云重重,本院从天而降!
一群考生顿时目瞪口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一齐长揖到地,口呼“拜见宗师”。周渔璜说声“免了”,大摇大摆进了考场。
70.鸡鸣鸟叫
有一天,老师教完课领着周渔璜在学校外面闲逛,一边走一边聊。忽然,老师的诗兴大发,他要和渔璜对对子。这时,正好学校外面有一个农民家的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地叫个不停。老师便以此为题出了一句“像声”对,即以母鸡的叫声入联。出的联是: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
只有一个老师要求周渔璜也以“像声”对应,道出下联。周渔璜不慌不忙地看看四周围,他忽然听到路旁的树上,几只小鸟在欢快地叫着,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周渔璜高兴极了,他仔细地听,发现小鸟的叫声极像“酒醉酒醉”,便马上有了下联的联句。他看着老师,指着小鸟说:
小鸟上枝,“酒醉酒醉”。
老师点着头,一阵欣喜,连声夸赞他答得好。
71.桃李门
彭文勤,清代学者。少年时不贪恋风花雪月,立志读书向上,曾在书房里题了一副对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木;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有志者事竟成。彭文勤学有成就,赴京考试名列前茅,被派到浙江去当考官。在他的官邸,仪门内外都栽有桃树和李树,牌楼门额就取名为“桃李门”。他有感于眼前的情景,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这副对联写出了培育人材对“天地”“国家”的重要性。
72.演戏无益
清朝有位徐本,康熙年间得中进士,乾隆年间当了礼部尚书这样的高官。他的父亲徐潮也当过尚书,父子两人作官时都很能体察百姓疾苦,提倡树立好的民风,因而,徐家在家乡是很受人尊敬的。徐本告老还乡,回到浙江钱塘(杭州),正赶上社事。这是民间以演戏为主的风俗。本来在冬闲时演演戏是好事,但如没有节制就会出许多问题:趁人们看戏去了,小偷、流氓大肆活动;戏台上挂灯,行路人打灯笼,家里无人看管炉灶,火灾也多有发生;各村演戏互相攀比,浪费许多钱财和精力。徐本想,总这样下去不是好事,要想个办法劝说乡亲们才好。为演戏,杭州城设立了许多戏场,听说徐大人回来了,都争相请徐本写戏台对联。徐本便给他们写了一副:
防贼防奸防火烛,
费钱费力费功夫。
还写了一个横匾:“戏无益”。众人见了,知道徐大人的一片好心,大家一商量,社事便停了,戏也不再演下去了。
73.下联有对倍伤心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戴名世进京赶考。乘船过河时,船上人都在议论一个木匠犯法的事,说这木匠为县衙造了好多木枷,谁成想用到自己身上了。老艄公看见戴名世书生打扮,就给他出了一个对子:
木匠造枷枷木匠,
戴名世听了,觉得此联出得很巧,便一路思索,直到船靠了岸,也没想出来下联。后来,他考中进士,选了翰林。按说,这学问够大了,可“枷木匠”这对子还没对出。戴名世出了本书,叫《南山集》,书中引述了南明抗清事迹,被人告密,说他有“复明反清”的野心。于是,他被刑部拿问,入了“文字狱”,竟至被判了死刑。临刑时,康熙皇帝派了一位翰林去监斩。戴名世被绑赴刑场,甚觉冤枉,又见另一位翰林前来监斩,想到自己也是翰林,不觉泪水夺眶而出。这时,他忽然想起“木匠”那个对子,联想此时此景此身,终于有了下联:
翰林监斩斩翰林。
眼看就要命归西天,有了对句,反而更加伤心了。
74.惟以不贪为宝
清朝有一位镇江知府,到任后,把官厅修建得焕然一新,大宴宾客,并请当时的诗文大家吴鼒(zī资)撰题楹联,吴鼒不假思索,立即拈笔直书上联:
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
从字面上看,是把镇江的名胜金山银山组织到句子里,实际的含义则为:此处虽是个富庶多产的肥美之地,但来此做官的,可千万别起贪心。寓意很深,可惜他信笔写出上联后,一时却对不出下联。当时,旁侧有位姓郭的士子脱口对出:
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
铁石,是指三国时东吴孙权在镇江所筑的铁翁城。从字面上看,也是组织了镇江的古迹为句,但却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你可要认识到老百姓团结起来的力量!这样,整副对联就不仅是劝戒,也是一种有力的警告了。
75.师生谐对
有一年春天,李调元和他的父亲李化楠及老师赵亮到郊外去春游,他们走到一个叫百花渠的地方,赵亮老师看见有人正在碾米,便拉过调元的手说:“你看见这碾米的情景了吧,我出一联,你能对吗?”李调元恭敬地说:“老师,您说吧。”老师马上出了一句上联:
一木压滚调圆(元),
李调元一听,知道老师把自己的名字用谐音法嵌入到句子中,便想怎么才能答下联呢?真巧,他猛一抬头,看见远处半山上有座古庙,古庙门前杆上挂着一盏九朵莲花彩灯,于是,他想起怎么答来了。他笑嘻嘻地答道:
两石夹柱照(赵)亮。
李调元的爸爸听了心里很高兴,但觉得小小的孩子直接叫老师的名字,太不礼貌了,就故意责备李调元说:“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赵亮老师并不生气,他笑着说:“这样好,老师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入联,多好呀!”
76.现成对联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调元被调到南方,任广东学政二年。其间,搜集民歌民谣,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工作。一次,途中进一个小食店吃茶。这是一对老夫妇开的店,生意不好。李调元请老伯拿出纸笔,要为小店写副对联招徕客人。铺好纸,蘸足墨,刚要下笔,老婆婆给他端来一碗荷包蛋,请他先趁热吃了。李调元走了神,竟挥笔写下5个大字:
两个荷包蛋,
写完才省悟过来,哈哈大笑:“我怎么写了这个?再拿纸来吧!”老伯伯忙说:“我只有一张万年红纸,裁成三条了。”李调元一想,索性取现成的话吧,又挥笔写出:
一张万年红。
老伯伯一看这是吉利话,赞扬道:“好!好!”李调元又把横披写上:
好好
自小店贴出这对联和横披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看李调元的墨宝,门前热闹非凡。看过之后,还要进去打听李调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两个荷包蛋”。于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小店改名为“好好店”了。
77.粗毛野兽
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之前,在乡里就因为有才气而出了名。有一个姓石的乡绅,不服蒲松龄的才学,要与他一比高低。这天,他们碰在一起。石乡绅看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出个上联难为蒲松龄:
细羽家禽砖后死,
蒲松龄一听,这是糟蹋我这年轻人呀!我也得给他点颜色看。他装作无能的样子说:“我不会对对子。既然乡绅逼着我对,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看,请乡绅帮我一字一字录下来,要不,过后我自己也忘了。”石乡绅差点乐出声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对,说不定出什么洋相呢!他满口答应下来。蒲松龄大智若愚,一本正经地说,石乡绅幸灾乐祸,一本正经地记——
“粗对细,行吗?”“行。”记个“粗”。
“毛对羽,行吗?”“行。”记个“毛”。
“野对家,行吗?”“行。”记个“野”。
“兽对禽,行吗?”“行。”记个“兽”。
“石对砖,行吗?”“行。”记个“石”。
“先对后,行吗?”“行。”记个“先”。
“生对死,行吗?”“行。”记个“生”。
“完了,你念念。”
石乡绅拿过来就念:
粗毛野兽石先生。
刚念完,发现这是用“先生”与“乡绅”的谐音糟蹋自己,顿时面红耳赤,自认晦气。从此,再也不敢与蒲松龄比高低了。
78.纪晓岚智斗乾隆
纪昀,字晓岚,河北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四库全书》的总纂。他十分风趣、幽默,头脑灵活。清高宗乾隆皇帝喜欢找人对对子,也算是一种娱乐。找谁呢?自然是纪晓岚了。这天,乾隆出的出句,听着是:
两碟豆
纪晓岚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难句,这次怎么如此简单?要小心应对,答道:
一瓯油
果然,乾隆改了口:我说的是——
两蝶斗
纪晓岚似乎早已料到,不慌不忙地说,我指的是——
一鸥游
皇上又说:
花间两蝶斗
纪晓岚随口应道:
水面一鸥游
皇上说:“看来斗不过你哟!”纪晓岚一听,小心翼翼地说:“皇上高明,臣不过是一只水鸟罢了。”
79.南岳庙死个和尚
这天,纪晓岚正在书房里读书。有下人传进一张名片,说:“门外有衡阳太守刘朝玉拜见大人。”纪晓岚把客人请进,问:“你的公务都办完了吗?”刘朝玉欠身回答:“公务已办完了,明日便启程返回湖南。今日求见,一是辞行,二是请大人赐以墨宝。原来南岳衡山上有座南岳庙,当家和尚新近坐化归天了。此处为衡阳府所管辖,刘太守这次回去要参加祭奠仪式,请纪晓岚作一副对子。纪晓岚立时就答应了,铺开纸,写下7个大字:
南岳庙死个和尚,
刘太守心里一哆嗦:“纪大人不是出口成章吗,怎么大白话都上来了?这要带回去悬挂起来,岂不让人笑话?”可嘴上又不好说。偏偏纪晓岚又问了一句:“你看如何?”“这个……”刘朝玉实在不好回答。纪晓岚微微一笑,接着,又写了七个大字:
西竺国添位如来。
刘太守忙不迭地在脸上堆起笑容,连连拍手称绝。
80.中书令什么东西
清朝乾隆53年(1788年),工部衙门被大火烧光,工部尚书金士松亲自监工,督造新的工部衙门。纪晓岚此时正在军机处供职。这天,议事过后,大家闲聊天。一位说:“这工部,所主皆水利工程之事,不妨称为水部。”另一位说:“其实早有人称水部了。有趣的是,水可以灭火,火也可以烧掉水部,也是因果相报了。”纪晓岚说:“我这里有个出句,请各位大人对。”待缓缓说出后,众人谁也对不上。原来是一副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子: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司空,本来是汉代官制,与司徒、司马合称“三公”,清代常称工部尚书为司空。因此,出句所说的,全是实事,对句也不能虚构。众人无言以对,齐向纪晓岚拱手说:“愿闻下联。”其实,纪晓岚也正想不出答案。正巧,挑帘进来一位内阁中书。此人是南方人,长得身高体壮,常说自己是“南人北相”。纪晓岚一击掌说“有了”,走到中书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正在对句,只好借你一用,请不要在意。”于是,他吟出下联:
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以“南北中东西”对上联的“水火金土木”,如天造地设一般,很快就流传开了。
81.骂庸医
纪晓岚家中,常常受庸医所骗。有时误诊,有时错开药,轻者病情加剧,重者丢了性命。连他这样的官宦人家都是这样,老百姓又不知被坑害多少。所以,他对庸医是恨之入骨的。有个庸医曾来纪府看过病,没治好病人。他想求纪晓岚写匾来装点门面,又怕讨个没趣,便托人去求。纪晓岚一听是为这个庸医题匾,未加思索,便写下他早想过的三个字:“明远堂”。来人很惊讶:“您老不是最恨不高明的医生吗?如何用这样褒奖的词句呢?”
纪晓岚回答说:“《论语》里有这样的话:'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我说他'明远’,是说他'不行’,医术行不通,再骗人也无法得逞呵!”来人又问:“他说不定还当好话读呢!不过,他万一再求您老写副对子,可怎么办?”纪晓岚说:“那有什么,我早想好了,想要,不妨一起拿走。”说完,写了副对子: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来人一看,深深佩服这位谐趣大师的文思。原来,唐朝孟浩然有两句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是说没有才学不被明主重用,因为多病致使朋友疏远。纪晓岚把字的位置稍加变化,意思也变了:医术不高明,被才(财)主抛到一边;因医疗事故多把人给治死了,病人自然疏远不敢登门求医了。
82.对联的妙用
古代有个国王,酷爱对联。他整日和朝中官员吟诗作对,而将国家大事置之度外。老臣们纷纷进谏:“为国者要以治国为本。”国王置若罔闻。冬天到了,寒气袭人,滴水成冰,国王即兴出一上联:
天寒地冻,水无一滴不成冰;
满朝文武除了“好啊”、“妙哉”的喝彩声外,没有一个能对出下联来。忽然,一位老臣自称对出来了,并提笔写在纸上,递给国王。国王接过一看,面带惭色。只见下联写道:
国乱民贫,王不出头谁是主。
从此,国王开始临朝理政了。此联字句对仗工整,且起到了千万句话所达不到的作用,堪称佳对。
83.批准探亲
纪晓岚是侍读学士,要陪乾隆皇帝读书,每天除了给皇帝读《汉书》以外,别无他事,真觉得无聊。同时,还要处处小心。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时言语、行动不慎,惹恼了皇上,可就有罪受的了。因此,纪晓岚心中闷闷不乐。乾隆知道他不大安心,也体谅他背井离乡、深居皇宫的苦衷,加之他才学超群,就不忍责备他。一天,乾隆半开玩笑似地对他说:“纪爱卿这些日子脸色不好,必有心事,依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正找不着由头提探亲的事呢,一听皇上出对子,立刻跪下,虔诚地说:“皇上说对了。如蒙恩准,回去省亲,我乃是——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一看,人家都谢恩了,便顺水推舟地准了纪晓岚的探亲假。
84.也让你为难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又很擅长诗文,走到哪儿都撰联题词。有一次下江南时,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到民间私访。他走到一个地方,见一户农家正在办喜事,乾隆皇帝想看看乡俗,便灵机一动,叫侍从拿出三个铜钱,又写了一个单联一起送去,作为贺礼。联句是:
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下,农家主人可为难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埋怨这个不速之客不该这样为难人。可巧,农家主人的小儿子在旁边看见了,他就向父亲说,要写联应对。父亲心想,10岁的孩子懂个什么,还要对对子?正在犹豫时,儿子已挥笔写下了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回句很有分寸,落落大方,表现了农家人的待人诚恳。这样一来,反倒使乾隆皇帝为难,留也留不得,走也走不得了。好在他没穿龙袍,也不怕失身份,就以会会写对联人的借口,还是进去了。
85.猜谜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和大臣们在文华殿里猜灯谜取乐。皇上一高兴,点名让纪晓岚制一个谜,让大家猜。纪晓岚领旨,要了一盏大宫灯,挥笔写了一条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不是,与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亦为妙文。
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猜了。最后,还是纪晓岚把谜底告诉了大家:就是“猜谜”二字。
这灯谜很巧:“与狐狼猫狗”仿佛,是“犭”,不是黑白红黄,是“青”,合而为“猜”字;诗词论语都有的是“讠”偏旁,对东西南北模糊,是“迷”,合而为“谜”字。
86.缺啥给啥
一年春节,郑板桥陪一位州官外出。走到南门街,看一户人家贴着这样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披是“南北”二字。郑板桥看后,皱了皱眉,扭头便走。过了一会儿,他拿着几件衣服,提着一块肉,肩上还扛着一口袋粮食。他敲开这家大门,只见一家老小缩在一张床上,衣单灶冷。郑板桥说:“过年了,这点东西给你们留下用吧!”那家人认出郑板桥来,千恩万谢地给他磕了几个头。出了门,州官问他:“你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他家没有衣服、没有粮食呢?”
郑板桥指着春联说:“这里都写着呢:‘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缺一(衣)少十(食),横披‘南北’,不就是‘没有东西’吗?”
87.郑板桥续联
从前,有个举子赴京考试。他起个大早赶路,过一条独木桥时,与一位挑土的农民走个碰头,谁也过不去,必须有个人让路才行。两个人都有不让路的理由。举子说:“我是读书人,自古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应该我先走。”农民说:“我是挑担子的,自古道:‘挑担不让空手人。’应该我先走。”争执不下时,农民说:“你既然是读书人,我就出个对子,你能对上,我让;对不上,你让。”举子满口答应了。农民便出了一联:
一担重泥(仲尼)拦子路;
对联表面上说一担泥拦了举子的去路,巧在谐音上,嵌了仲尼(孔子)和子路(孔子学生)两人名字。举子对不上,只好退让,眼看着农民大摇大摆地过桥而去。举子越想越气,非要对出不可,便找个客店住下。谁料想竟一病不起,临死时嘱咐客店老板,把他葬在桥旁,立两块石碑,一块刻这上联,另一块空着。老板都照办了。不知过了多少年,那石碑一直空着,无人能对上。这天,来了一位文人,看了碑上的上联点点头,在河边踱起方步来。这时,河岸有几名纤伕刚刚拉过一条船,笑嘻嘻往回走,准备拉下一条船。他立刻来了灵感,当即请人找来笔墨,刮去石碑上的青苔,一挥而就,写出下联:
两岸伕子(夫子)笑颜回。
虽说写的是纤伕们,联中也谐音、双关嵌进孔子(人称孔夫子)和他的另一个学生颜回的名字。这文人,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
88.这副对联不敢留
通州(今江苏南通)西寺的当家和尚苍松,靠化缘存了不少私房钱。此僧又附庸风雅,到处请名人写字作画,其实是个势利小人。这天他在书画收藏家保艺园家里遇到了郑板桥,死说活说非要请郑板桥去西寺住几天。郑板桥推托不过,就随之去了庙里。苍松和尚十分热情,上丰盛的饭菜,用顶好的茶叶,连茶具都是景德镇的细薄瓷。郑板桥每天只是看书。过了三天,苍松闲谈中说起这里有很多字画,但缺少一副木板对联。郑板桥装作不知道,依旧每天看书。又过了三天,苍松派小和尚送来文房四宝,说:“先生有空写写字消遣消遣。”郑板桥动也没动,还是每天看书。又过了三天,和尚招待的饭也少了,茶也少了,郑板桥还是不画不写,一门心思读书。从此,“生活标准”一再降低,饭食不见油星儿,只有青菜加点盐,白米饭换成籼米饭,茶叶也不给了,泡一碗黄菊花代用,景德镇茶具也换成了瓦壶。郑板桥笑笑,照样吃,照样喝。这天,保艺园来西寺,见到这个样子,非常生气,要接他回去。郑板桥说:“打扰了10多天,过意不去,我留副对子吧!”苍松非常高兴。只见郑板桥从案子下边取出早已写好的对子:
青菜白盐籼子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苍松和尚知道这是讽刺他刻薄,非常惭愧。他没敢把对联刻出来悬挂,悄悄拿出去卖掉了。
89.半副对联
有个大盐商,请郑板桥写副对联。遇到这种富豪,郑板桥毫不客气地出价要1000两银子。盐商一再讨价还价,郑板桥答应降价一半,并说:“我写字是要先付钱的。”盐商送来500两银子,郑板桥收好,铺开纸,写下:
饱暖豪富讲风雅,
说声:“拿走吧!”富豪急了:“先生,你只写了上联呀!”郑板桥说:“你不也只给了一半钱吗?”盐商无可奈何,只得乖乖地再拿出500两银子,这样,郑板桥才写出下联:
饥寒画人爱银钱。
盐商指着下联说:“你怎么……”郑板桥哈哈一笑:“你说我怎么这么没出息,是不是?你们有银子,才想高雅,我们没钱,当然得爱财如命呀!”
90.峨眉三苏祠
三苏祠在眉山县城内,是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洵(1006—1066)、苏轼(1036年—1101年)、苏辙(1039年—1112年)父子三人的故居,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早在明朝洪武年间,为纪念三苏父子,就地改宅为祠。三苏父子位居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苏洵精通六经百家,挥笔千言,博辩雄伟,为古今所称颂。苏轼号东坡,他的诗、词、散文不仅达到当时的高峰,而且影响深远,驰誉中外。宋代四大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其中苏轼当推首位。他的绘画姿态横生,别开生面。苏辙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登进士,他一生勤于创作,其政论文章和诗歌散文都达到了文学史上较高的水平。三苏祠正门的楹联写的是:
一门父子三祠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解放以后,三苏祠焕然一新,成为人们吸取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胜地。
91.自愧姓秦
清代乾隆朝,有位江宁人秦大士考取了进士,写得一手好文章,很有点名气。多亏皇上比较开明,只重才学,不查祖宗,否则秦大士无论如何也休想作官。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宋朝大奸臣秦桧的后人。一次,他与几个朋友游杭州西湖,一路笑谈,不知不觉到了岳庙、岳坟一带。大家一想,坏啦,怎么来这儿了?这里庙内有岳飞的塑像,坟前有秦桧和夫人王氏的跪像,而且那脖子上还分别挂着一副对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上联是摹仿秦桧的口气写的:我本是没良心的人,可要是有个好媳妇,何至于闹到现在这样整日跪着的下场;下联是摹仿秦桧老婆的口气写的:我虽然是长舌妇,吹枕边风给你出过坏主意,可要不是你这老贼心狠手毒,害死岳飞,我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让千人啐、万人骂。
游到这里,秦大士一言不发。偏偏同行者有位不知根底的人对他说:“涧泉兄,是不是也题上一联呢?”
大家心里一阵发毛: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好在秦大士并不恼怒,神情坦然地吟出一联,为自己解了围: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92.数一数二人家
传说一年春节前夕,乾隆皇帝穿着平民百姓的衣服下来私访。他走到一个小村子里,偶然见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内容口气很大,可是看这户人家却是贫寒之家,这副对联是: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惊地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的主人胆子真大,乾隆回到宫里,让人下去查访是谁敢出此狂言。很快查出来,是出自一个10岁孩童之手。于是,乾隆皇帝便叫这个孩子来审问。这个孩子被推到皇帝面前,他还只是个10来岁的小孩,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灵,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对子呀,你犯了王法知道吗?”小孩眨眨眼睛,从容地说:“我这春联写的是这家的事儿,上联是写我大哥,他是个在集市上量斗过秤的,当然要‘数一数二’了。我二哥是个为婚丧事放炮的,这炮引一点,当然要‘惊天惊地’,这是下联。再说横批,那是说的我三哥,他是个杀猪的,写他宰刀一握,‘先斩后奏’,这怎么是犯了王法呢?”乾隆听了很高兴,赶忙让人放了孩子,并让人送他去县学读书。
93.雅俗成趣
古时候,有个秀才出身的财主,经常爱吟诗作对,卖弄聪明。一天,他在门前看见一个樵夫担柴走过来,忽然诗兴勃发,便叫住樵夫,要和樵夫对诗。樵夫放下挑子,财主指着柴捆诌出一个长联: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来变成柴,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吟罢,逼着樵夫对出一个下联来。那农民平时颇有点才华,现在被逼得没办法,想了想,随口说道:
老爷吃饭不吃屎,饭进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吃屎。
站在跟前看热闹的人,都说:“对得好,对得好!”财主听了,气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这一雅一俗,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一种幽默辛辣的艺术效果。
94.为何演戏
清代著名的文人王鸣盛,出生在嘉定(在今上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特别用功地学习,在少年时就很能写诗作对,显示出他的才气。在他的家乡,因为一些水利灌溉方面的问题,本村和邻村经常闹纠纷,以至打架,后来,请来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进行调解。经过了一番工作以后,两村人决定唱一台戏,一块儿热热闹闹地了结这场祖辈留传下来的纠纷。
开戏的那天,各村的头面人物都到了戏台前。有人提议说,应该写副对联,挂在戏台两侧,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就把在场的老学究王汝翰推出来执笔写,王挥笔写道:
化干戈,为玉帛,言归于好;
王汝翰写完上联,正想怎样写下联,忽然看见了本村里的小鸣盛,他觉得应该让王鸣盛显示一下才华,于是,他就叫这位少年来答下联。王鸣盛接过笔,写下了下联:
假梨园,排忧非,冰释嫌疑。
一联出口,大家都夸赞不止,于是,一台好戏热热闹闹地开演了。这里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依仗、假借的意思。
95.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位于高原湖泊滇池的北岸。亭榭长栏,巍峨壮观,湖光山色,绿树红花,风景优美怡人。大观楼有一副对联,全联共有一百八十个字,为清人孙髯所撰。文辞意境极好,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从空间上着笔,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下联从时间上落墨,吊古抒怀,寄托着不胜感慨之情。对于这幅长联,游人多有诗词吟咏赞叹。这幅长联作者孙髯,字髯翁,是陕西三原人,一生怀才不遇,晚年流落昆明。一天,孙髯到大观楼游览,遇到一些文人雅士正在饮酒作乐,吟诗写文,为清王朝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不由得摇头叹气。众人看他如此举动,便用嘲讽的口气说:“你有本事就来写吧,何必如此。”孙髯一听,心潮起伏,提笔一口气写了一百八十字的长联。众人见此情景,无不为之惊倒。后来,昆明文人陆树堂把这副长联镌刻为联匾,悬挂在大观楼正面临水的大门上,以供观赏。
96.游湖得妙联
王尔烈小时候因为家中很贫穷,念完四年书就到千山龙泉寺去干活,可是他一有空儿就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有一天,元空方丈带领小和尚划船游湖。
船划到大安寺时,寺中有一个小尼姑在湖边打水,她看见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便笑了,说出一句: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此联出得很形象,船上的小和尚听了,没有人能对上来,他们羞得脸都红了。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地瞅瞅小尼姑打水的样子,一句下联随口而出: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人们一想这句下联,可不是吗?小尼姑打水时,与湖中的影子相映,恰好是一根绳子系着两个美人。这联句解了大家的围。
元空方丈见王尔烈这么有才气,特别喜欢他,把他正式收为学生,精心培养他。不久,王尔烈的学问大有长进,后来成了皇上的老师。
97.戒鸦片联
鸦片烟输入中国后,鸦片烟馆遍及城乡,吸毒者日益增多,腐败的清政府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不顾民族的危亡,对此蔓延全国的毒品,却熟视无睹,他们口头上喊“禁烟”,只不过是玩弄贼喊捉贼的把戏而已。结果是:禁者禁,贩者贩,吸者吸,当官的带头吸,老百姓跟着吸,富的吸穷,穷的吸死。凡是吸鸦片烟的人,人人骨瘦如柴,精神颓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东亚病夫”的耻称,就是由此而来。为了劝告吸毒者戒烟,有人在鸦片烟馆门前贴上了一副发人深省的对联:
因火成烟,若不撇除真是苦;
舍官作馆,入而忘返难为人。
对联的作者语重心长,用心良苦,为了民族的存亡,唤醒人民大众抵制鸦片的输入,告诫吸毒者可悲的下场,创作了这副生动形象的对联。对联以“烟馆”二字冠首,又以“苦人”二字结尾,“若”与“苦”只有一撇之分,“入”与“人”在回返之别,字字入扣,毫不含糊,机智巧慧,实为一副不可多得的妙联。
98.压倒三江
传说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出了麻烦。应试的举子们都是当地名士,一连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们“考”得灰溜溜地回来了。皇上又命王尔烈前去。举子们听说王尔烈是北方人,更瞧不起他,有人说:“北方人出题,顶不错出个‘学而时习之’。”王尔烈听说,也不介意。按规定要连考三场,王尔烈的三个考题都是以“学而时习之”之题作文章,并要求不得重复。这可把举子们难坏了。有的不服气,说:“我们是不做这等文章的。”在王尔烈的住处贴了半副对联:
江南千水千山千才子,
王尔烈回来,挥笔写了下联,也贴在门上: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接着,他把自己以“学而时习之”之题所做的三篇文章贴出来。众人一看,风采各异,气象万千,不由得对王尔烈大加赞叹。有个学子请王尔烈写幅字,王尔烈写道: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
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从此,“压倒三江王尔烈”的美名便流传开了。
99.叔嫂斗才
宋湘是晚清时代的才子,他这人从小就聪慧过人,童年时吟诗作联的名气在乡里是很有名的。他的家里有一个嫂子,也很有才学,叔嫂俩经常互相作对联,求得长进。有一天,嫂子要考小叔子,便对宋湘说了这样一句话:“人家都说你是才子,我看有点儿言过其实。今天,我在镜子前梳妆,想出了一句上联,就麻烦你答对,替我解开难题。”宋湘一听嫂子的话,知道这是在有意考自己呢。于是就傲慢地说:“您说吧,联诗续对,随口就来。”嫂子听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出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出乎自己意料之中,他想了好半天,也对不上来,只见他的脸由红变白,又由白变红,他后悔自己口出大言,没法收场了。到了晚上,天暗下来,家里人点上灯,正好有客人告别,家里人送客人,作揖客退,这姿势映在墙壁上,出现了影子。这情景启发了宋湘,他高兴地一蹦三跳,连声说:“我找到了下联了,嫂子,您听——”说着,念出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这下联与上联对得天衣无缝,使得嫂子无可挑剔,她不得不相信宋湘真是名不虚传的才子。
100.少年于谦
有一次,于谦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戏出一联道: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随口应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太守大为惊异。于谦被选为“博士弟子员”后,一天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说:
三尊大佛,坐狮,坐像,坐莲花,
并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对,于谦提高嗓音应声对道:
一芥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
众人听了,同声称赞:“对的妙!对的妙!”
谢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