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言多必失”这个成语,但是很少人知道这个成语出自《鬼谷子》:言多必有数短之处。意思是话说多了,就自然容易出现失误,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容易惹出是非。
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们总是提倡要多说话多表达,却不知道话越多错越多。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说话,可是讲的大部分其实都是废话。人天生就有倾诉欲,有些话藏在心里不说出来,感觉会被憋死。想要闭嘴,谈何容易?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是非都是从嘴巴里说出来的,只要张嘴了就必然会有个是非出来,一不小心就容易说错话,伤到人。
所以,学会闭嘴是一门大学问。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一辈子来学会闭嘴。
一
我们的主角是孔融。说到孔融,大家肯定会想起“孔融让梨”的典故,可是这个典故其实是宋朝人编的小故事,真正的孔融并没有让过梨。但是真实的孔融的确是个孝顺的人,可是的他结局就吃亏在了孝顺上,我们今天就讲讲成年孔融的故事。
上天还是很眷顾孔融的,年纪轻轻就当了北海相,有地盘,有名望。年轻的孔融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自信,干了不少事情,修建城墙、推广儒学、举荐贤良,礼贤下士。可是现实很残忍,能折腾的人未必能做出业绩。比如一向自诩天才的孔融,作战能力弱爆了,经常会被黄巾军打的抱头鼠窜。
再比如建安元年,袁绍的儿子袁谭进攻北海。读过《三国演义》的我们都知道,袁谭属于三国群雄里最不能打的那一类人,于是孔融跟袁谭死磕了一下,果然不负众望:
败了!
对于孔融的表现,史官们无奈的评价评价说:孔融虚有其表,思想空乏,只会说空话,讲大道理。
二
我们知道一个人但凡有些文化,就总会有个毛病:狂!主要症状是:看不起人。跑路之后的孔融投奔了汉献帝,他就看不起同事曹操,有事没事就背后说曹操坏话。
比如有一次,曹操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孔融就写了一封无厘头的信怼他:
“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这句话看的曹操一脸懵逼。史料记载: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为此曹操还特意跑去请教孔融,询问出处。
孔融只回了两个字:“你猜”,这话让曹操莫名其妙,后来明白了,这是孔融编故事恶心自己呢。曹操隐约的感觉到孔融是在让自己难堪。
比如有一次老曹建议汉献帝施行禁酒令,孔融就反对说:“别禁”。
曹操就问:“为啥呢?”
孔融打着饱嗝说:“因为你的人生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干嘛非要禁酒呢?再说了当年如果不是汉景帝在酒后乱性睡了唐姬,咋会出现文韬武略的汉武帝呢?”这话让曹操很无语,又是句废话。
孔融觉得偶尔说说废话无伤大雅,可是他的废话把老曹给得罪了。我们知道老曹是为人,得罪他只有一个结果:上西天。但是老曹是个有城府的人,凡事都不会做的很明显。碍于孔融的声望,他表面上装着容忍。
看着老板憋成这样,有个叫郗虑的人就献策说:“主公,我们可以先把孔融的名声抹黑搞臭了再杀他嘛。”
曹操一听大喜:“那么该怎么搞呢?”
郗虑说:“孔融人品不错,但是天生一张臭嘴,喜欢乱说话”,于是曹操暗中让郗虑拿着证据指责孔融,将其治罪。
后果很严重,孔融被处以满门抄斩。
三
好不好奇,孔融到底犯了什么罪呢?
我们都知道“孔融让梨”孝顺父母的故事,不过真相或许相反。比如他曾经当着大庭广众下说:“父子之间有什么恩情呢?其实不过就是父亲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下半身造就的而已。母子之间又有什么母爱呢?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原话是: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就因为这句废话被曹操抓住了孔融的把柄,将其“绳之以法”。所以曹操以不孝的名义治了孔融的罪。看到结果的孔融蒙圈了,我只是喜欢多说几句话而已,咋会那么严重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午,天空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最后一次仰望阴暗的天空,孔融想明白了,于是作了一首《临终诗》警示世人: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四
故事讲完了。对于孔融的结局,有人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史料证明孔融的确说过那些话。错不在孔融说过什么话,而在于有些话不能公开说。其实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口不择言的乱讲话,讲的时候痛快了,舒服了,却不知道隔墙有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不小心就被人抓住了把柄。
说话要谨慎,比如鬼谷子就说过: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嘴巴可以随便吃饭,但是不能随便说话,说话是有忌讳的,说错话可能会给自己灾祸。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常常会不经意地说出一些得罪别人的话,影响了人际关系。有时候,我们不仅要防别人,更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
上天给了我们两只眼睛,一张嘴,目的就是要我们多看多想少说话。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是一种智慧,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能否管住嘴巴,考验的是人性,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城府,不乱说话的人城府才会深!
学习国学鬼谷子谋略智慧,欢迎关注鬼谷子微信公众号(guiguzi7619299),我们一起纵横捭阖,鬼谷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