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势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的来历

形势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的来历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9 08:16:08
阅读:

中国历史上,但凡一提到以少胜多的战例,一般都会提到这几个著名战役,按历史顺序分别是巨廘之战,2万打40万,官渡之战,2万打10多万,赤壁之战,5万打20多万,但最牛的,还是淝水之战,以8万打97万,这个兵力的比例,后来的李世民以3500人打对方10万似乎可以一比,但规模之大,淝水之战,实在大了去了。


今天要讲的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战役。


(淝水之战形势图)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大部统一为前秦王朝,皇帝叫苻坚,这位大神有大才,自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等小国,最终统一中国北方。这时候的中国南方是东晋王朝。大致的地理位置是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北方是前秦,南方是东晋,南北对峙,看谁更厉害。(中国历史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毕竟中国的领土面积太大了,以古老的统治方法能统一好久实在是个不容易的事儿。)


公元383(这个年代我能记住取决于学中国历史时候,我记了个“383,败苻坚”这样的口诀。)年五月,苻坚实在忍不住了,决心灭掉东晋,统一中国,其实,这再正常不过了,谁有这么多的兵,都会想统一全国,想想吧,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余、皇帝的亲兵“羽林军”三万余,加起来接近100万,这个跟赤壁之战时候曹操的一百万实在多了,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旌鼓相望,阵势老大了。苻坚有句名言,我这兵多得程度,“投鞭可以断流”,就是说,我的兵把马鞭子扔到江里面,都可以阻断江水,投鞭断流这个典故就是从他这里出来的。


东晋呢,晋武帝当时主政(中国历史上,但凡最终谥号为“武”的,都是强硬派),晋武帝自然也强硬,他主张坚决抵抗。于是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往西,迎击秦军,还派了将军胡彬率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唉,跟北面的兵力相比,都不好意提。


秦军前锋攻占寿阳时,胡彬所部水军还在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没多久就被秦军给包围了,胡彬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于是写信请谢石增援,结果信使被秦军抓获,一看书信,苻坚大喜,认为晋军兵力很少,又没有粮食吃,应该抓紧进攻,于是把主力留在项城(就是现在的河南项城),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增援,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是谁,其实就是原来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心里正不服呢,不仅不劝降,反而把秦军的底细说了个底掉,给晋军建议说,现在他们的那近百万的兵还在路上,如果都到了,根本没办法打,应该趁他们还没有到,先灭了前锋再说。


谢石、谢玄接受建议,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这时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其实山上有兵吗,没有,就是草木,晚上被人偷袭后,心里还没缓过来的原因吧,再说,那时候没有望远镜,看不清楚,所以苻坚心里先怯了。这就是后来说的“草木皆兵”。

双方对战,总不能隔河相望吧,于是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这样吧,你把军队稍微后撤一点,让出一块地方,让我们渡过淝水,打个你死我活!此时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坚持说:我们先退一点,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截击半渡,本是很好的杀敌办法,可是用错地方了。),我们这么多人,一举就灭掉他们了。于是就让苻融指挥秦军后撤。谁想到,先前的失败导致秦军惊魂未定,这一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于是跑啊,逃命啊,拦都拦不住。此时晋军以精锐八千渡过淝水,左冲右突,猛烈追击,符坚身中流箭,苻融因为是元师,想阻止士后逃跑,也因为逃跑的人太多了,挤倒了苻融骑的马,晋军赶上来把他杀了,死主帅的秦军更没了主心骨,晋军趁势掩杀,大获全胜。



所谓兵败如山倒,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奔逃之中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更加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逃逃停停之中,又被掩杀,再加饿死逃走,等到逃回洛阳,近100万秦兵只余下10万左右。这就是“风声鹤唳(念li)”的来历。


一场大战,战前战后,土地面积的影响如下图:


(淝水之战前后的军事分界线)


现在我们用这两个成语时,一般“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遇风吹草动就疑神疑鬼的样子;而“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导致自相惊扰的状况。


(成语里的故事2)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