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自由的词语-对“自由”的理解,其实和“限制”密不可分,是有条件的自我支配

形容自由的词语-对“自由”的理解,其实和“限制”密不可分,是有条件的自我支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9 13:32:25
阅读:

一个满面忧愁的妈妈告诉我她的烦恼,十岁的儿子经常扰乱秩序,违反纪律,成为自己和家人最大的心病。男孩儿很聪明,学什么都很快,小时候挺可爱的,虽然调皮,但是聪明伶俐,活泼好动,是个虎头虎脑的“淘气包”,长辈都惯着。


妈妈说早年带着孩子出去玩儿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他太顽皮,被别的孩子和家长投诉,说说他也就完了,没有当成太大的事情,老话儿不是说“淘小子有出息”吗。再说了,很多的儿童教育专家都说过,孩子的天性不能太束缚,会影响好奇心和智力发展,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没想到孩子上学以后,问题越来越多。低年级的时候违反纪律,批评约束还管用,好在成绩不错。升入三年级后,越来越不听话,三天两头被请家长。自己管不住自己还特别爱管闲事,批评他总有一肚子理由,气急了就吼他甚至打一顿,结果是越管越严重。


妈妈说也怨不得孩子不服管束,自己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急脾气,但是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同学老师都不喜欢他,他自己也很烦闷,常常感觉愤怒。


“别的孩子怎么就能稳稳当当的呢?!他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一些?!少惹事,管好自己不就得了!”妈妈无奈又气急。其实这个妈妈的烦恼具有普遍性,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逐渐增加。小时候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长大后很可能变成自由散漫,招惹是非。


所以“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包括学习成绩很优异,还包括懂礼貌,有教养,优雅而从容。


如何理解孩子的自由天性?“散养”和“放养”问题出在哪里?活泼好动的孩子是不是就无法“优雅”?性格急躁的孩子是不是就很难“从容”?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别拿孩子的“自由天性”说事儿

“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是教育领域中长久存在的呼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究竟什么是“自由”,为何需要尊重以及怎样尊重才对。


不少文章中指出这样的现象,比如家长带孩子在公共场所玩儿,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或者商场饭店,孩子喧闹追逐,不但打扰别人,自身安全风险也不小,但是家长并不管束。


甚至在一些必须安静的场所,比如带孩子看电影、听音乐会、看艺术展览、参观场馆的时候,孩子乱走动或者大声喧哗父母也不制止,被旁边人提醒的时候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别人多事,小孩子就是应该自由自在。


前不久乘坐高铁外出,遇到过类似情形。三个成年女性,一个年轻一些,另外两个上了岁数,带着两个孩子。孩子太吵闹,影响坐在后面的乘客休息,提醒孩子的家长,妈妈模样的年轻女子敷衍着答应,并没有管孩子。后座的乘客再次提醒,妈妈就不耐烦了,年纪大的两位也参合进来,说小孩子哪有不闹腾的,谁家没孩子,大人太矫情云云。你来我往的,从口角到争吵,若不是周围人拉着,乘警也过来了,还会动手,闹得不可开交。


我观察那两个孩子,也就三五岁的样子,先是面带恐惧,逐渐兴奋起来,后来还跟着大人喊几句。这样带大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不难想象,心里有说不出的压抑。


不受拘束,我行我素,的确是孩子的“天性”,因为他们还太小,难守规矩,不懂道理,所以需要“监护人”的保护、教导和管理。


大人们说起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尤其是和别人起争执的时候,经常是在拿孩子“说事儿”而已。其实是自己觉得受到了束缚甚至侵犯,是自身的“自由”需要得不到满足,才愤而指责,振振有词地批判“冒犯”自己的人缺乏爱心。


父母首先要正确理解“自由”

“自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对其内涵进行诠释,与之相关的名言名句不胜枚举。“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或者说限制、阻碍不存在的状态。


对于“自由”的理解,其实和“限制”密不可分,是有条件的自我支配。


所谓的“自由意志”是理性意义的自由,指能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进行选择,决定行动的能力,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将“自由”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任性意义的自由,是“自由放任”。


心理学家解读“自由”,是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做与不做由自己决定。但是这种决定是有条件的,要受到本身的能力、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条件的约束之下,可以自主选择就是自由的,如果是外界的强制和干涉,就是不自由的。


世界的运行总有法则,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所以“自由”是在主客观许可的条件之下。条件许可,允许选择,就是自由了。只强调选择权不考虑许可范围的界限,不是“自由”,而是“任性”,其代价是缩小本来拥有的许可范围,也就是“自由权限”越来越小。


为什么说越“听话”的孩子越“自由”

通常情况下,“听话”会被认为是要求孩子听从大人的教诲,完全按照大人的话做事。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如果要求孩子必须一切都听大人的,不但当下没有自由,长大之后,自由摆在面前孩子也无法真正拥有。


这里说的“听话”,是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对合理要求和正确意见的鉴别和接受。


懂得听别人的意见,有规则和界限意识,这是很重要的自我监控能力。能够自控的孩子,自然能免于被别人控制,随着其监控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由度就会逐渐扩大。


我们都知道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和限制永远并存,教会孩子“听话”,其实是在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唯有如此,才是在保护他们未来广阔的自由天地。


人生有太多的束缚,越长大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就越多。有的父母说就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才在孩子小的时候竟可能让他们体验“自由”,毕竟孩子们想做和能做的事情并不是很多,家庭也有能力帮助完成。


然而不要忘记,成长一刻不停,一个小时候“散养”甚至“放养”状态带大的孩子,代价是长大之后其生活和事业空间的狭小逼仄。


“自由”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自由”的核心是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从学业到事业,从工作到家庭,尽可能清楚自己的意愿,并可以表达和实现,而非处处受制于人。


龙应台有一句流产甚广的名句: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们教会孩子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自由”,目的大抵一致。


蒙台梭利的“三不伤害”法则

关于“自由”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进行探索和研究,也有很多杰出成就,其中,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杰出代表。作为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幼儿教育法影响广泛。


蒙台梭利要求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同时通过很多训练和“作业”,引导儿童自然地“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


个体自由选择活动方式的同时,要学会自我约束,也不断推动服从行为和意识。孩子们学会依靠自己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平静的能力,良好的秩序也由此而来。


通过“自由—作业—自觉秩序和服从”的过程,引导孩子实现自我教育,变得从容、自觉和美好。


蒙台梭利的教室里,孩子们要努力遵守一个做事的法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这个“三不伤害”法则,就是孩子们获得真正自由的途径。


“三不伤害”简单明了,无需解释,关键在于天长日久地贯彻和执行。真正可以做到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是优雅又从容!


所谓“优雅”是懂礼貌,有教养。所谓“从容”,是尊重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比较也就减少很多气急败坏、意气用事,自然会表现得“从容”。这一切都是孩子的基本素养,与性格差异没有相关。


家长首先要认同这个道理,然后传递给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和创设各种机会,让孩子们运用和实践,形成经验。从执行到认同,进而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是优雅又从容的良好气质。


“界限意识”与“敬畏之心”是正向成长的保障。

孩子们是“初生的牛犊”,对世界充满好奇,因为没有受到伤害所以不懂畏惧。


身为父母,必须在保护孩子的同时,引导和训练他们逐渐认识、了解、遵守直至维护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法则,选择做一个自律而勤奋的人。唯有如此,才有广阔的自由空间,在他们的未来推展。


知道什么是自由,如何才能得到自由,是难度很大的家庭教育内容。不过,这还不是最难的事情。更加艰巨的任务,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怎样使用自由。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