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大臣陪伴在君王左右,往往提心吊胆,乃至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为此,大家往往顺着君王的意思说,在情势还不明朗的时候隐藏自己的意图。对此,鬼谷子是这样描述的:“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在鬼谷子看来,跟君王谈论过去的历史,应该顺着对方的心思,进行合理的解释;与君王谈论未来的趋势,则要留有余地,采用变通的言辞,根据形势灵活应对。显然,只有善于变通的大臣才能审时度势,得到君王的认同。生活中,在探查人心的时候,也需要多看、多听,做到心中有数。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懂得伏藏之术,他们徘徊在出世与入世的两端,知道何时应藏身于山林,韬光养晦,仔细观察,何时又应造福社会,建功立业。正是因为他们善于隐藏,所以表面看来“和光同尘”、毫无棱角,看似庸才,却是深藏不露的能人志士,绝非普通人能比,实为“潜龙”。
孔子曾对《易经》中“潜龙勿用”一语有过精辟的论述。“潜龙”比喻像龙一样有德有才而隐居的人,不会追求功名利禄,世俗无法改变其节操;隐居于世间却不会感到闷闷不乐,即使不被人承认也不会感到苦闷。如若能实现抱负便入世行道,感到忧虑则会出世隐遁。而“勿用”,也并非毫无条件地勿用,只是条件不成熟,局势不定,不易盲动。他们行动上隐藏自己,言语上扑朔迷离,看似胸无大志,却对万事深思熟虑,了然于胸。之所以“勿用”是因为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对手的意图,只因时机还未成熟,所以只能多看以便了解对方更多的信息,更是保存了自己。
东晋时,谢安才华出众,少年时就声名在外。朝廷屡次征聘他为官,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喜欢游弋于山水的谢安,终日约一干人等游山玩水、钓鱼打猎,乐不思蜀。
谢安的弟弟谢万是朝廷重臣,在朝廷中任中郎将,监司、豫、并、冀四州的军事,并兼任豫州刺史,虽手握重权却不及身为平民的谢安名气大。当时东晋内忧外患,处境很是危险,王导死后,朝野上下都希望再有一位王导这样的贤相支撑摇摇欲坠的晋室小朝廷。谢安被公认为是宰相的最佳人选,但他却似乎对世事无所挂怀,打定主意要老死于名山胜水之中了。朝廷中的士大夫们都互相哭丧着脸说:“谢安始终不肯出来做官,百姓可怎么办呢?”盼他出来做官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一次作战中,身为指挥的谢万不战而逃,而被朝廷罢免官职,废为庶人,谢氏家族的地位和声望也一坠千丈。其后妻子和族人苦劝,谢安为挽救家族的命运,便应征出山做官,在征西大将军桓温府中任司马。
桓温因可以起用谢安为官,大喜过望,对他极为器重。到桓温府中任职,只是谢安的一个跳板,他不久就到了朝中任侍中,掌管吏部,与尚书令王坦之同辅朝政。当时桓温总揽兵权,威震内外,他总想废除晋朝,自立为帝,却又怕众人不服,不敢仓促行事,朝廷上下也都知道他有此野心,却也无法奈何于他。
本以为将死的简文帝会把皇位识趣地让给自己的桓温,正在暗自窃喜的同时传来令其辅政的消息,细细打听却是被王坦之拦住了。桓温大怒,从镇守地姑熟返回京城。自此京城谣言四起,都说桓温此番是要杀尽王谢二族,然后废帝自立。桓温也认为一切都是王坦之和谢安搞的鬼,便在府中两侧安排了刀斧手,用帷幕遮住,想趁二人来见时下手除掉。
王坦之和谢安明知是鸿门宴,却又不得不去,见到桓温后,王坦之浑身流汗,手上的手版都拿倒了。谢安却是面不改色,神情依旧,与桓温谈笑风生,畅叙往日情分,桓温倒一时硬不下心来杀掉二人了。谈话之中,一阵风吹过,把帷幕吹起,露出埋伏于后的士兵,谢安笑道:“我听说诸侯有道是在四面设兵防守,明公却在两厢幕后埋伏人,其意何为啊?”
被谢安点破的桓温尴尬无比,敷衍道:“这也是军府中的老规矩了,为防刺客而已。”桓温对帝位垂涎已久,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派人向朝廷要求给自己加九锡,也就是在仪仗中增加九种法器。从王莽以后,奸臣篡夺帝位,加九锡既是一种征兆,也是一道不可省略的步骤,加九锡之后便是强行请皇帝禅位于己了。谢安明知如此,却也无法不给,便叫袁宏起草给桓温加九锡的制文。
袁宏堪称当时最会写文章之人。他曾随桓温出征,需要赶写一篇檄文,他倚在马上,文不加点,顷刻间便写了万余言,极富文采,所以当时朝廷的诏旨制册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尽心竭力地写好后,谢安却在上面一通乱改,然后扔还给他,让他重写。反复几次,均遭同一命运。袁宏不解,又不敢问谢安,便私下里问王坦之。“以你的大手笔,哪里还用修改,桓温年老病重,活不了多少时间了,谢安这是在想办法拖延。”王坦之笑道。
果不其然,还没等到加九锡,桓温便一命呜呼,晋室朝廷总算逃过一劫。桓温死后,谢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内忧已解,外患难除。前秦苻坚灭掉燕国,已和东晋隔江相望,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不断吞并周围的小国,统一天下,势在必得。
为安军心,谢安安抚大将谢玄:“少安毋躁,朝廷已有旨意。”说完又出门登山游玩,到夜里才回来,然后招集众将,指挥部署,派谢玄、谢石率精兵八万抵御入侵的秦军。两军对战淝水,谢玄派使者前去要求苻坚让秦军向后退一些,空出些地方,让晋军渡河,然后展开决战。苻坚想趁晋军渡河到一半时发起攻击,便答应了这个要求,下令全军后退。没想到军队向后退了不远,便有人大喊:“秦军败了。”只这一声喊,前秦的百万大军竟然顷刻间土崩瓦解,纷纷逃起命来,谢玄率军渡过河后,从后追击,秦军狼奔豕突,自相践踏,死者遍地,大伤元气。谢安便又立大功于东晋。
谢安目标直接瞄向宰相一职,虽最初不想为官,是在观察局势,等待时机。他坚持忍耐二十余年,终解救东晋于水火之中。
《孟子》中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历史上如谢安一般的姜子牙、百里奚、张良、诸葛亮、王猛、刘伯温等大智慧者,均是被中国人公认的大英雄。他们都是生在乱世之中,但他们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同流合污,而是隐居民间,静观时局变化,谋划扭转乾坤的大计,然后择明君而侍之,从而成就千秋伟业。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形势未定或没有看清形势便做出应对之策就会影响大局,使之身陷不复之地。鬼谷子说:“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换而言之就是做事不但要看环境好坏,看问题的大小,还要懂得看准时机,在没有完全掌握或时机不成熟时切莫多动多言,以导致“小不忍”而“乱大谋”。
【鬼谷子提醒我们】
不显现出的智慧为大智慧,不显现出的谋略才是真正的谋略。鸷鸟将要发动攻击时,一定收翼低飞;猛兽将要搏斗时,必先附耳贴地;圣人贤君将要行动时,必先隐起身,不动不言,不被人所关注。这正是“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的韬晦之术。处逆境,当做潜龙,观察时机,以便高飞。
如果您对鬼谷子智慧和他的徒弟们感兴趣;想了解更过关于鬼谷门的智慧应用和分享;您可以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ggzyjy1;每天会有视频分享和文字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对鬼谷子智慧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