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匡”,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简称。九:概数,言次数之多。匡:匡正、纠正。意为多次会盟诸侯,匡正安定天下。这则成语出自《论语·宪问》:“(齐)桓公九合诸。”又“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致力于富国强兵,增强国力;在对外政策上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树立了自己的威严和信誉。桓公、管仲曾多次会盟诸侯,抑强扶弱,存亡国,继绝世,匡正天下于一统。其主要会盟情况如下: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会宋、陈、蔡、邾于北杏(齐地,今山东东阿县境)。桓公六年(前680年),会周卿单伯、宋、卫、郑于鄄(今在山东鄄城)。桓公七年(前679年),会宋、陈、卫、郑于鄄。桓公八年(前678年),会宋、陈、卫、郑、许、滑、滕于幽(今北京通县房兴一带)。桓公十九年(前667年),会宋、鲁、陈、郑于幽。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会宋、鲁、郑、曹、邾于柽(今河南淮阴县西北)。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会宋、江、黄于贯(今山东曹县南)。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会宋、江、黄于阳谷(今阳谷)。桓公三十年(前656年),会宋、陈、卫、郑、许、曹、鲁于召陵,与楚盟于召陵,史称:“召陵之会”。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桓公三十三年(前653年),会鲁、宋、陈、郑于宁母(鲁地,今山东金乡一带)。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会鲁、宋、卫、许、曹、郑于 (在今山东鄄城西)。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会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使者于葵丘(今河南省考城县附近)。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鹹(在今河南濮县境)。桓公四十年(前646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牡丘(或说聊城东北七十里有牡丘,齐地)。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会鲁、宋、陈、卫、郑、许、邢、曹于淮(今安徽南陵县)。
葵丘会盟
其中最重要的是桓公三十五年的“葵丘会盟”,这次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的盟会,标志着其霸业达到春秋时代极盛的顶峰。其时,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在周王权失控、战乱不止动荡的形势下,尊王室信诸侯,安四境,对保护中华文明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对桓管霸业这样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衣服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桓公和管仲,华夏民族早已成了戎狄的俘虏了!
(作者:王金智)
来源:齐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