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专业能力强的句子-职场制胜的关键,是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专家,那如何提升专业能力?

形容专业能力强的句子-职场制胜的关键,是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专家,那如何提升专业能力?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11 15:19:02
阅读:

很多人参加工作之后,都遇到过这些困惑:


我几乎每天都在加班,为什么工作业绩还是很一般呢?


我工作时间不短了,为什么感觉一直在原地踏步呢?


我学了很多知识,为什么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无从下手呢?


我早就不是新人了,为什么总是被安排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重要的工作却轮不到我呢?


……


今天,《专业的力量》这本书,也许能为你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赵树良,是一名咨询顾问,他整天要解答的,就是类似于你刚刚提出的那些问题。


由于工作的关系,赵树良经常接触很多优秀企业的员工。


他发现,在职业发展上,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能独当一面,而有些人早已混成老面孔了,却还停滞不前。


拉开这个差距的是什么?不是学历,不是努力程度,也不是工作资历,而是专业能力。


一个人是否具备专业能力,可以从他做事的方式看出来。专业能力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有逻辑、有方法。


咱们试想一个场景:


公司刚推出了一款新产品,需要到各大门店举行活动,进行宣传。现在,要为宣传活动制定一个日程安排。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呢?


具备专业能力的人,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日程安排,而是整个任务的流程和每一个步骤。


就像画地图一样,他们会在大脑里,构建一个这样的框架:


第一步,确定有哪些门店参加活动;


第二步,估算一下,举行一场活动需要多长时间;


第三步,给各个门店安排活动时间,并且跟他们确认;


第四步,把最终的安排,落实到日程表上。


在确定这个框架没有问题之后,他们才开始具体的行动。


在《专业的力量》这本书里,作者认为,专业能力,不是工作时间长了,就会自然产生,它需要一定的方法来锻炼。


有哪些锻炼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第一个方法是,反直觉思考。


一般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问题,大脑首先动用的是直觉


可是呢,理性的思考需要消耗意志力,我们的大脑很懒,所以就倾向于用直觉去指导行动。


比如,你在等电梯,你希望电梯快点来,就会不自觉地多按几下按钮,你的潜意识会认为,多按这几下,电梯的速度就会快一点。


其实,无论是按一下还是按十下,电梯的速度都是不会变的。


又比如,一个人要抛色子,如果想要抛出比较小的点数,他的力气往往就会小一些,他的直觉认为,力气小,出来的点数就会小。


但其实,每一面数字出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跟力气无关。


作者提到,在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因为有了一点经验,就偷懒,用直觉去判断问题。


他碰到过一些咨询顾问,到了企业里,看到很多员工是老板的亲戚,就马上断定,这个企业家族化严重,让老板辞退七大姑八大姨。


这样草率的结论,马上就引起了对方的反感。


那么,反直觉思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杨利伟的故事。


2003年,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在返回地球的时候,飞船进入大气层,外面的高温,足足有一千六百多度。


这个时候,杨利伟突然发现,他右边的舷窗出现了裂纹,而且越来越多,看上去就像玻璃被打碎了一样。


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哥伦比亚号”,当时也是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就整个解体了,碎裂成了无数的小块,上面的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想到这里,他开始感到恐惧。


接着,他又向左边的舷窗看了一眼,发现也开始出现裂纹。


这个时候,他调整了自己,做出了一个推断: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现在两边都有了裂缝,所以应该不会出现解体的问题。


于是,他保持了冷静,继续各项操作,最后安全返回了地球。


回来之后,他才知道,出现裂缝的原因,是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高温让这个涂层烧裂了,而玻璃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可见,杨利伟的判断是对的。


在杨利伟的故事里,我们除了看到他过硬的心理素质,还看到了反直觉思考的精髓,就是突破环境和情绪的干扰,保持理性的思维。


下面,再给你分享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反直觉思考的方式之一,是不断问问题,找到最终的答案。


杰弗逊纪念馆大厦,位于美国的华盛顿广场。这座大厦的外墙很旧,而且损坏严重。


美国政府对此很担心,于是请来专家,研究对大厦的保护对策。


最初,专家认为,是酸雨侵蚀了建筑,但这个结论很快被推翻,酸雨的破坏程度不会这么大。


后来他们发现,是清洁剂损害了外墙,因为大厦的外墙每天都冲洗,而清洁剂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造成了损害。


接着,专家们又想,为什么要每天清洗外墙呢?原来,是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很多燕子,制造了大量鸟粪


于是,他们又问,为什么燕子会聚集在这里呢?经过调查,他们得出,因为这里有很多蜘蛛,而燕子喜欢吃这种蜘蛛。


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里有很多蜘蛛呢?他们找出了答案,因为这里有很多蜘蛛爱吃的飞虫


那为什么这里有很多飞虫呢?因为大厦里的尘埃特别适合飞虫生存。


所以,尘埃是这个问题的根源吗?不是。


经过专家的一再调查,他们发现,尘埃之所以适合飞虫生存,是因为有透过窗子,照射在尘埃上。


终于,问题的源头被找到了,是


于是,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拉上窗帘


反直觉思考,有时就是需要你不断向自己提问题,或许思考的过程会有点儿曲折,但这会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非常简单。


进行反直觉思考,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进行分类归纳。也就是说,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作者刚进入咨询行业的时候,领导总是评价他 “专业能力弱”。


但是,他一直没弄清楚,自己的专业能力,到底弱在哪里,并且,他也不认可这个说法。


但他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准备一个本子,将领导的意见、批评都记录下来,提醒自己改进。


有一次翻看记录的时候,他就想,领导提了这么多问题,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于是,他就着手整理这些记录,对它们进行分类总结。马上,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清晰了起来。


他发现,这些记录是有共同特征的,比如,领导指出,他表达的时候,总是不能先讲出核心观点;


分析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发生重复,有时还会遗漏某个重要的点;


把同一件事情放在不同角度说的时候,往往会说成完全不同的几件事情。


这些意见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逻辑思维比较弱。


于是,作者利用项目空档期,在两周多的时间里,把市面上关于思考方式、思维科学的40多本经典书籍,全买了回来,集中时间把它们看完了。


后来,在接手下一个项目的时候,他的思考、表达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他的领导也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能帮助我们迅速提高思考能力,找到了事物的共通点,你就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击破疑难杂症,完美解决问题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打造专业能力的第二个方法,对标学习。


对标,就是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以他为目标,进行学习。但是作者强调,对标学习,是学习,而不是表面的模仿。


作者遇到过一些企业老板,他们看到大企业信息化非常成功,于是也跟着模仿,将办公流程搬到线上。


结果是什么呢?项目不是迟迟不能上线,就是上线之后,和企业的实际运营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效率更加低,信息化也就成了摆设。


其实,这就是因为企业老板们,把学习的方向弄错了。


大企业的信息化能做好,是因为它本身的管理制度、办事流程都已经很成熟,基础打得很牢固。


但是,小企业的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强行搬到线上,就像没有学会走路就要跑步一样,容易摔跟头。


那么,难道不应该跟大企业学习吗?


当然不是。但我们要学的,不应该是大企业现在的做法,而是要学它们是怎么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它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个人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不是学习别人优秀的结果,而是学习变优秀的过程。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例子。


咨询师的工作之一,是到企业做访谈、收集信息。在这之前,他们通常会准备好访谈的提纲,防止遗忘重要问题。


但是,很多新入行的咨询师,看到老员工不准备提纲,于是也跟着模仿。结果访谈回来,与大家交流才发现,很多关键问题都被遗漏了。


老员工这样做,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训练和经验,但对于新员工来说,他们还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果只学这种工作形式,就等于白费功夫。


另外,进行对标学习,你参考的对象,不一定是比你优秀、位置比你高的人。


善于学习的人,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随时打开自己的雷达,对身边的所见所闻,都保持敏感的观察。


企业家曹旺德的故事,就说明了打开自己雷达的重要性。


曹旺德是福耀玻璃的创始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到厦门考察,来到了一家专门做汽车玻璃的小型工厂。


这家工厂很简陋,可是,工厂的老板指着制造玻璃的模具,对曹旺德说:“您不要小看我这个模具,看着简单,却可以满足厦门所有的汽车玻璃需要。”


这句话引起了曹旺德的好奇。当时,曹旺德的工厂已经很有规模了,所有的模具都是从上海采购,价钱还不便宜,一副就要两三万。


而且,每副模具只能生产一款汽车玻璃,如果要生产其他款式,就只能换一副,成本相当高。


曹旺德认真观察了这个模具,发现它的制作,的确有些特别。


他弄懂了原理之后,回到自己的工厂,就马上组织人手,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了一副万能模具。


有了这副万能模具,他的工厂不仅能够制作各种款式的玻璃,还大大节省了成本,盈利能力增加了不少。


后来,他的业务越做越大,还从瑞士进口了一台机器。


当机器到了工厂之后,他细看之后才发现,这台机器,跟之前自己做的那副万能模具,是一个样的。


从此之后,曹旺德只要在外面考察,无论多小的项目,他都带着学习的心态去看,想尽办法挖掘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也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打开自己学习的雷达呢?如果没有,赶紧行动吧,它会让你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打造专业能力的第三个方法,建立技术壁垒。


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你要问自己的是:我有技术壁垒吗?


也就是说,我们要问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做?我们所拥有的技术,是不是很容易被替代?


这样,你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清晰的方向,而不至于盲目努力,错过成长发展的机会。


接下来,我要讲一个农民的故事:


这个农民,很想干出一番事业,他看到村子里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是赶马车,于是,他就去学赶马车。


但是,等他的技术学精之后,村里人都不坐马车了,开始坐拖拉机


于是他急了,马上去学开拖拉机。可是,他学会拖拉机没多久,村里开始有汽车了。无奈之下,他又抛弃了拖拉机,跑去学汽车。


他学会了开汽车,当上领导的司机之后,心里终于安定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周围会开车的人不多。


谁知道不久之后,会开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满街都是私家车在跑,他只好转行做了出租车司机……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农民一直不停地学习,付出了不少艰辛,但是始终赶不上发展的步伐。


因为他所学的,都是门槛不高的技术,几乎每个人都能学会,当社会进步的时候,这些技术就首先被淘汰了。


我们再看看最近的一则新闻,也许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名25岁的女孩,她从事的职业非常特别,叫“品虾师”


她在一家专门做小龙虾食品的公司上班,每天的工作,就是剥虾、吃虾,鉴定小龙虾的品质。


这份工作看上去简单轻松,年薪竟然有30万!


不少网友看到之后,都表示又惊讶,又羡慕。毕竟,只要吃着东西就可以把钱赚了。


实际上,这份工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在采访里,这位品虾师说,她每天要吃掉上百只小龙虾,这是工作的常态。


有时候,工厂加班生产,她也要加班到深夜,一直在试吃。


为了保证味觉发挥稳定,她每试吃完一回,都须用牛奶和矿泉水漱口,清除舌头的记忆,好让下一回的味觉,不受到影响。


在试吃的时候,她还要看虾的外形,辨别气味,不光要尝出味道好不好、口感好不好,还要量化这些感觉,制定出评判的标准。


她说,光是为了拿捏出“肉质Q弹程度”这一个标准,就吃了成千上万只虾!


除了会吃,她还要了解生产流程的知识,对烹饪,品控,供应链等各个环节,都要非常熟悉。


和农民的故事不同,在这里,这位女孩也做着一件每个人都会的事,但是,她却用专业知识,给这件事建立了技术壁垒,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那么,我们也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领域里,我们可以怎样发现机会,找到技术壁垒,并且掌握它呢?


最后,我们来看看打造专业能力的第四个方法,经营意识。


经营意识,就是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要总是想着,反正有什么问题,别人会提出来,等他们提出来了,我再修改。


作者提醒我们,这是最大的思维误区。


作者提到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他所在的咨询项目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负责战略梳理,有的负责组织诊断,还有的负责制度研究......


成员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大家的工作内容,是需要相互协调、相互整合的。


有一天,组里来了一个同事,是从别的团队抽调过来的。本来呢,这个同事是过来支援他们工作的,结果,有了他,整个工作进度反而被拖慢了。


为什么?


因为这位同事做方案总是不排版,不检查错别字,项目经理让他改,他还不用心,改完之后,还存在不少毛病,导致别人总得替他返工,大家对他意见都很大。


等项目完成之后,没人愿意再跟他合作第二次。


很明显,“等他们提出问题,我再修改”,这种工作方式,不是给自己省事儿,而是给自己制造障碍。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想要争取同一所实验室的工作,但是,需要有推荐人才能应聘。于是,他们一同找到了一位退休校长,请他帮忙写推荐信。


这位校长答应了,他让两个年轻人把应聘资料给他,写好推荐信之后,他就连同资料一并寄给实验室。


因为校长年纪大,腿脚不方便,所以寄送资料的任务,就落到了他女儿身上。


过了几天,年轻人来送资料了。


第一位年轻人,送来的是厚厚的五本著作,和两篮子水果;


第二位年轻人,他的科研成果比较少,东拼西凑,才装订了四本资料。


但他送资料之前,先把它们带到了邮局,称了重,还准备了航空特快的快递盒子,付清了邮费,然后才到校长家。


结果,哪一个年轻人应聘上了?是第二位。


你可能纳闷,论科研水平,这个年轻人是最低的,为什么他却应聘上了呢?难道有黑幕吗?


其实不是黑幕,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对于校长的女儿来说,寄送资料这个任务,是她额外的工作,她肯定是不太情愿的。


而第一位年轻人,资料虽然送到了,还附带了礼物,但是,最后还是需要别人帮他打包、付邮费、寄出去。


这些工作都太麻烦了,于是,校长的女儿就只是帮他寄了普通快递。


而第二位年轻人呢,他的材料用盒子装好了,最快的邮递方式也选好了,邮费也付了,寄送人只需要把介绍信往里一扔,寄出去,省时省力。


于是,第二位年轻人就快了一步,他的材料最先寄到了实验室,占了先机,所以被优先录取。


你看,这就是经营意识。那位新来的同事没有这种意识,所以耽误了大家的工作进度,还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而那位把寄资料的细节都提前准备好的年轻人,有良好的经营意识,于是赢得了宝贵的就业机会。


要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些小事,你替别人做了,除了是方便了别人,其实,也是方便了自己。


好了,《专业的力量》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现在,咱们来回顾一下,打造自己专业能力的四个方法:


第一,就是反直觉思考;


第二,是对标学习;


第三呢,要建立技术壁垒;


最后一个,就是经营意识。


希望这四个方法,能够助你一臂之力,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一名真正的高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