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有很多成语出自这里。但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搜寻,我还真不知道郑州有这么多成语故事。我们先看看都是哪些吧。
豫记云济| 文
史上第一次记载的“暗箭伤人”就出自新郑。
据左传记载,春秋年间,郑国要讨伐许国。在之前的演习中,青年将军公孙子对老将颍考叔一马当先的出众表现心生妒意。到了攻打许都的时候,颍考叔仍然奋勇向前,率先爬上城头。公孙子争功心切,对准颍考叔就是一箭,颍考叔一个跟头摔落城下,气绝身亡。其他将军当时还以为是许国士兵干的,一鼓作气,拿下许都,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史书最终将公孙子钉在了耻辱柱上。
在我搜集到的五十个郑州成语中,新郑占了半数以上,多由左传记载。除了暗箭伤人,还有筚路蓝缕、宾至如归、不自量力、操刀伤锦、畏首畏尾等,所以新郑人还真要感谢左丘明。
韩非子虽然贡献了三条,不过全是花胶郑人的,比如买椟还珠、郑人买履、郑人争年等。前两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郑人争年说的是两个郑人比谁岁数大,一个说自己与尧同年,另一个说自己和黄帝他哥同岁,争来争去争不出结果,只好看谁说到最后,谁算胜出。后人以此比喻无根据无意义的争论。不过在我看来,也不是完全没意义啊,很好奇他们争论的结果。
家住郑州东郊莆田的列子列御寇也来凑热闹,说郑人蕉鹿自欺,打了一只鹿以后怕忘掉放在哪里,就挖了个坑用麻叶盖起来,但砍柴回来后怎样都找不到,就想自己可能是在做梦吧,后人便以此形容恍惚如梦的糊涂事。你说都是郑人,何苦呢,就不能说点郑人的好话吗?
还是唐代的白居易够意思,他是新郑人,打小就是神童,一岁时就认得之无二字,是新郑人的骄傲,后人多用“不识之无”嘲笑文盲大老粗。
荥阳的成语有九条,三条与楚汉之争相关,如鸿沟为界、借箸代筹、决一雌雄等,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读来仍有些刀光剑影的感觉。借箸代筹,说的是楚汉相持时,儒生郦食其给刘邦出主意,让他分封六国的后代,刘邦问张良的意见,张良说,“请借前箸以筹之”,拿起刘邦案前的筷子就给他分析局势,说得刘邦恍然大悟,知道这事干不得。张良手中的筷子,很有后世诸葛亮芭蕉扇的感觉。后人以此比喻帮人出主意,做规划。
还有几条反映荥阳人精神面貌的。如柿叶学书,说的是唐人郑虔爱好书法,善画山水,但因家贫买不起那么多纸张,只好用柿叶代替,附近慈恩寺的数屋柿子叶,全被他写满了字。再如任安独存,讲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富贵,大将军卫青式微,不少门生转投霍去病,只有荥阳人任安重情重义,坚持留下。任安也是司马迁的好哥们,名作《报任安书》就是写给他的。不过他后来因在“巫蛊之祸”时“坐观成败”,被武帝认为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登封秦朝时称阳城,成语也有九条,一些与大泽乡起义的陈涉相关,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还有些与登封嵩山相关,比如达摩的面壁功深、汉武帝时的嵩呼万岁;再有就是和许由有关了,庄子书称,尧准备禅让天下给许由,但许由坚辞不受,说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我再接手没必要,这就相当于让管祭祀的人去替厨师办席啊,于是跑到箕山(登封汝州交界)上隐居起来了,留下越俎代庖的成语。箕山挂瓢,说的也是许由,隐居之后条件艰苦,以手掬饮,别人给他一只瓢,挂在树上,风吹作响,听得心烦,便把它丢远远的。
巩义的成语有四条,多与杜甫一家相关。一是杜甫思念李白的,春树暮云,出自《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一生都很谦虚,不过他爷爷杜审言放浪多了,说是“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屈原、宋玉都只配做他的下属,所谓“衙官屈宋”。不过这是自夸,后人将此看成笑话,只赞杜甫诗文为“残膏剩馥”,流芳后世。
还有望尘而拜,说的是西晋文学家潘岳(美男子潘安)的故事。他是巩义人,祖籍中牟,虽才高八斗,相貌绝伦,但一直不受重用,仕途坎坷,后来只得巴结权贵,和富商石崇一起拍权臣贾谧的马屁,人家车子都走远了还望尘而拜。马屁拍到这个分上是不想回头了,他后来帮助贾氏外戚集团用阴谋废掉了太子,引发八王之乱,终被灭族。
这五十个成语,多出自宋代之前,其中,三分之一出自左传,五分之一出自史记,还有一个是三个字的“东道主”。中国有近五万条成语,相信还有更多成语与郑州有关。
了解一座城市,需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而成语,就是一个很好玩的切入点。
豫记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微博私信“豫记”或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