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是书法的入门字体,必须要学好。学楷书很多人也是足够的努力,变着花样临字帖,欧体、颜体、柳体临了个遍,十几年功夫下来,楷书还是写不好。
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我也曾经一度认为,只要功夫下得深,达到与原字帖重影,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事实不是这样。
我见过临欧几十年的老者,胡子白花花得一大把了,那欧体写得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我用重影二字形容一点不为过。
这欧楷写得有水平吧,但还是不活
可是,即使这么高的临欧水平,你细琢磨起来总觉得哪不对,但又说不出。点画结构都很到位,就是看起来不对劲。
现在我品味出来了,他写的欧楷缺少了欧阳询的灵动。换句话说,这么多年来苦苦地临帖,他只学到了欧阳询字体的骨架,缺少了欧阳询字体的灵动。
直到我看到楷书的老祖先说的这段话,才知道难怪我们的楷书老是写不好的原因。
西晋的书法家卫恒在他的《四体书势》中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唐朝书法家张怀瓘在他的《书断》中还有一段关于王次仲作楷法的描述,“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这些张牙舞爪的草书竟是楷书的基因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知道王次仲是因为古隶的笔画中缺少波势而作的楷法,而改造的方法就是用草书的笔法,让楷书的笔画增加波势。
说到这我们就已经很清楚了,楷书的骨子里有草书的笔法基因。你的楷书写得死板、不灵动,原因就是你写的楷书骨子里缺少草书笔法这种基因。
我们的楷书里带上草书里的哪种笔法基因,就会让我们的楷书灵动起来?
怎样把楷书写“活”?王羲之早就说过方法。王羲之在他的《笔势论十二章》中说,令其“筋脉相连”。
“筋脉相连”其实是草书里的笔法基因。 王羲之只是把楷书写“活”方法告诉了我们,没告诉我们原因。原因在上文,在这不罗嗦了。
如果写楷书,你不用草书“筋脉相连”的笔法,结果就是王羲之非常痛恨的一种字体——状如算珠,上下方正,前后齐平,此不是书。
楷书能灵动起来的根本原因,就是点画间的“筋脉相连”关系。
结束语:
学书法,不能孤立地去学某种书体。比如学楷书,就只顾学楷书,不管别的书体,这是不对的。
正确方法是各种书体都兼顾。比如你学楷书,学得差不多了,适当练练草书。这时你会发现,让你头疼的楷书死板问题,瞬间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这就是跨界学书法的好处。
古人用草书的笔法改造了古隶,变成我们现在的楷书。我们也应该遵其原理,结合草书的笔法学习楷书才对,你说是不是?
原创作者:墨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