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铺设了历史宏大的场景, 其中塑造了近千名人物形象且生动富有灵性。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 诸葛亮的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应该是颇深的, 影响也较为深远。同时, 罗贯中呕心沥血, 耗时耗力并浓墨重彩地描摹诸葛亮, 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核心地位。罗贯中将智慧、忠诚集于诸葛亮一身, 充满神话色彩的同时又凸显其强烈的人格魅力。因此, 从智慧和忠诚两方面探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很有必要。
一、诸葛亮形象辨析
(一) 历史上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 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 十四岁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琊阳都, 辗转来到荆州投奔刘表。十七岁时, 诸葛玄病逝。尽管此时诸葛亮年未弱冠, 又与荆州刘表及大将蔡瑁都有亲戚关系, 但他胸怀大志, 襟怀高迈, 不愿托庇与权门, 于是带着弟弟毅然隐居于隆中, 一面躬耕陇亩, 一面关注国家大事, 研究治国用兵之道, 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 (207) , 奋斗半生却屡遭挫折, 依附刘表, 屯兵新野, 势单力薄的刘备三顾茅庐, 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 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势, 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外结孙权, 内修政治, 待时机成熟, 再分兵两路北伐, 攻取中原, 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 在刘备的恳切督促之下, 诸葛亮出山辅佐, 从此成为刘蜀集团的栋梁, 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宏图, 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建安十三年 (208) 秋, 曹操亲率大军南征, 刘表病卒, 次子刘琮继位, 不战而降, 刘备败走江夏。在此危难之际, 诸葛亮主动要求出使江东, 说服孙权, 建立孙刘联盟, 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 使刘备趁机夺得荆州江南四郡, 不久又“借”得孙权占据的南郡。此后, 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 顺利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 从这来看, 诸葛亮具有高瞻远瞩, 清正廉明, 把蜀汉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精神, 他有强大的勇气和超高的智慧, 独立承担起维系蜀汉国运的历史使命而且他也不畏惧险, 屡次北伐, 始终对强大的曹魏保持了进攻的态度, 善于治军, 运用权术, 赏罚分明, 并且除了这些品质之外, 诸葛亮忠于职守, 克己奉公, 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坚持“和”“抚”方针和“攻心为上”的原则, 迅速平定南中地区, 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诸葛亮的崇尚品格, 不仅深受蜀汉民众的推崇, 甚至还得到了敌方的敬重。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 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 集中体现在“隆中对”;二是忠贞, 集中体现在《出师表》。总之, 他确实不愧为一代贤相, 名垂千古。
(二) 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 历代胸怀壮志, 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 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 各种通俗文艺也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罗贯中继承了这种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 在史实的基础上, 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 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 使诸葛亮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诸葛亮形象, 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 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 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 更美好, 不仅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 而且是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 评价也各不相同, 有好有坏, 有高有低, 但是数千年来, 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或许有程度的高低, 但是都是清一色的赞扬。他忠于自己的事业, 没有个人权利野心, 为实现统一大业, 他呕尽心血、战战兢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且诸葛亮具有非凡的才智, 济世之才, 忠诚之心, 报国之情, 为世人所仰慕, 为后人所赞颂, 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智慧的不朽遗作《隆中对》《出师表》, 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 一直在历史的风中不停地奏鸣, 在思想的时空中久久回荡。千百年来, 以至于历史无论是文人墨客, 还是市井百姓, 都对他是一番申请, 褒扬备至, 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 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他不但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 而且还精通战术兵法, 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相照、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 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流传至今, 他的一生可谓是荡气回肠, 诸葛亮的确是一代英雄, 是一个满腹韬略, 有勇有谋的智者, 可以说是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而且他还是蜀国的顶梁柱, 在刘蜀集团中起到一个关键的地位和作用。
二、智慧的化身——坐镇刘蜀、军事奇才
(一) 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
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处于了一个关键的地位, 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历史上的诸葛亮, 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情好日密”, 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 但是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赤壁之战以后, 刘备夺得荆襄四郡, 诸葛亮开始任军师中郎将;此时关羽为襄阳太守, 荡寇将军, 早已封为汉寿亭侯, 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 诸葛亮的地位略低于关羽、张飞。直到刘备称帝 (221) , 诸葛亮任丞相, 才正式成为蜀汉的头号大臣, 而且, 在刘备称帝之前, 诸葛亮虽曾参与谋议, 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留守后方, 足食足兵, 从未统管国任何军事。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 罗贯中却一开始就把诸葛亮写成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大权在握, 指挥一切的统帅, 大大提高了他在刘蜀集团的地位和作用。他出山不久, 夏侯惇便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 这是他面临的第一场考验。这时, 玄德请孔明商议。孔明曰:“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 乞假剑印。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 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 勿使有失。” (第三十九回) 在这初出茅庐的第一仗中, 刘备一开始便将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 一一调遣众将, 甚至连刘备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烧博望的胜利, 树立了诸葛亮的威信, 也确立了他指挥一切的地位。从此以后, 他在刘蜀集团的指挥权牢不可破, 从未受到过质疑。每遇大事, 刘备总是对他言听计从, 文武众官也总是心悦诚服地执行他的命令。诸葛亮的命令, 谁也不能违抗。就连身份特殊的头号大将关羽, 由于违背军令私放曹操, 诸葛亮也要下令将他斩首;只是由于刘备出面说情, 希望容许关羽将功赎罪, “孔明方才饶了” (第五十回——五十一回) 。这些描写, 大大超越了历史记载, 使诸葛亮始终处于刘蜀集团的核心, 地位明显高于所有文武官员, 而又使读者觉得可信。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屡遭挫折, 而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后则节节胜利, 两相对照, 读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刘蜀集团的成败安危, 不是系于刘备, 而是系于诸葛亮。
(二) 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诸葛亮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他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上。赤壁一役, 虽然是和东吴合力攻打曹国, 但是一切军事计划, 全都是由诸葛亮策划, 以吴蜀极少数部队, 迎击曹操水路大军八十万, 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以孙权的力量, 获取荆州以作建国的基础, 这一战役, 关系蜀局很大。此外, “空城计”一事就获得很好的体现, 阴平一战, 诸葛亮的大兵被魏延带去, 只剩下一座空池, 司马懿军临城下, 却又不敢闯进, 于是就有了千古流传的“空城计”。
诸葛亮打过很多胜仗, 这无疑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 雄韬伟略, 他有“怀经纶济世之才”, 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 能“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打败曹军, 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占荆州, 取巴蜀, 定汉中, 速伐关, 南征七擒孟获, 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成败, 都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才智的光辉,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还是空城计, 都体现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尤其是小说第一百零三回中上方谷司马受困, 孔明将司马懿引诱至上方谷, 纵火烧之, 如此绝妙之际, 迫使司马上当, 原以为可以一举歼灭, 可不想天降神雨, 孔明仰天长叹。不论结果, 我们只看过程, 可以说孔明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在八十六回中, 先帝刘备驾崩, 后主刘禅懦弱无能。曹丕看准这个好时机, 采用司马懿的五路大兵四面夹攻蜀国, 让诸葛亮首尾不能就应, 他这样的策略看起来是很高明的, 可以五路大军难住的是刘禅等人, 他们吓得六神无主, 殊不知诸葛亮料事如神, 用马超对付曹真, 紧守西平关, 用魏延疑惑南蛮之兵, 让李严乱其军心, 至于孙权, 让邓芝与之结盟。诸葛亮就这样轻轻松松把司马懿的计划打破了, 让人不得不佩服他“面对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的气质与智慧, 不得不说才高八斗的司马懿就是逊诸葛亮一筹。
三、忠诚的化身——“白帝城托孤”“秋风五丈原”
(一) “白帝城托孤”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是影响深远的。诸葛亮出隆中之前,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 从受先帝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到白帝城托孤, 从出任刘备军师到后来为蜀相, 整个过程表现出来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 真正与之相比的为数并不多。那诸葛亮的忠诚体现的第一个事件就是“白帝城托孤”, 从这个事件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谨慎, 这个是诸葛亮决策活动的第一阶段的“煞尾”, 又是第二阶段的“引头”, 后主乃无用之庸人, 对诸葛亮视之如父, 委以重任。此历史典故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 在白帝城病危, 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 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建安二十四年 (219) ,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 击败曹操, 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 刘备部将关羽孤军北伐曹魏, 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 威震华夏, 围曹仁于襄阳, 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 但是荆州后方空虚, 东吴违背湘水划界, 在背后对盟友倒戈一击, 吕蒙以白衣渡江乘机夺取荆州, 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 遇到杀害, “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 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刘备听关羽被害后号召蜀汉大军去讨伐吴国, 为关羽报仇, 被陆逊击败, 刘备兵败退回白帝城。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召见诸葛亮等人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一个皇帝的料子, 你就辅佐他, 如果他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子, 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臣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乎!”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备特别的忠诚, 而且做事也很谨慎, 无论刘备托孤之辞世真心还是权术, 他的这种做法, 无疑是给诸葛亮增添了巨大的责任感, 或者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所以“受命以来, 夙夜忧虑,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为此, 他必须战战兢兢, 保证自己的决策是万无一失的。
(二) “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对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的报答, 充分体现在他出隆中后几十年奔走效劳的全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的忠诚体现的另一个事件就是“秋风五丈原”, 这个是小说中通过诸葛亮自己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建兴十二年 (234) 春, 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兵, 据守于武功五丈原, 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丞相感到每次退军都是由于粮草不继, 使自己的宏图不能实现, 于是分兵屯田, 打算在此久驻。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 丞相积劳成疾, 在秋风萧瑟的八月, 病逝于军中, 时年五十四岁。在五丈原临死时, 孔明说:“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 托孤之重, 不敢不竭犬马之劳。”在这之后, 丞相一身心系天下, 忧国忧民, 廉洁奉公, 为报刘备三顾之恩更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堪称千古楷模。只是苍天无情, 在萧瑟凄凄的秋风中, 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为后人留下无尽的叹惋。他的一生完全是对先帝感恩图报的一生, 这不仅是他生命的全部, 还很好地体现在他的后代身上, 其忠贞不贰的精神无疑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北宋有忠心耿耿的杨继业一家, 南宋有忠心耿耿的岳飞一族。即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 忠诚仍然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四、结语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从他的忠诚和智慧两方面来看, 他的忠诚感人, 足智多谋和才华为世人皆知。忠于蜀国的政权, 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 忠于刘氏两代帝王, 是振兴汉室的臣子, 这也成就了他千古名相的英名。总而言之, 在《三国演义》中不单单显示了诸葛亮忠诚的性格, 更显示了他的机智英雄, 深谋远虑, 这种描写, 既是客观合理的, 又是充满着激情的。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的鲜明艺术形象, 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的文学史乃至千秋万代的中国人心中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诸葛亮的形象被后人所敬仰,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2] 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 2001.
[3] 陈寿.三国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