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之前说过,《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让我惊艳也沉迷其中的作品。出于对卡勒德·胡塞尼的好奇,以及朋友的推荐,在这个秋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阅读了他的另一部作品《灿烂千阳》。我承认,胡塞尼在描写灵魂这方面。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就好像《追》中是以哈桑和哈米尔主仆二人为主要对象。《灿烂千阳》讲述了两名各自带着不同时代的悲惨记忆的阿富汗女性——玛丽雅姆和莱拉相互交织的命运故事。
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玛丽雅姆随后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十八年后,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举目无亲的莱拉别无选择,被迫嫁给拉希德。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 沫。
玛丽雅姆,生活在那个阿富汗主要城市之一的赫拉特,的边上,的一个泥屋里。每周四,是她最开心幸福的日子,因为那一天,他的父亲,扎里勒,赫拉特市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将会到泥屋里来看她,给她带一点礼物,陪她呆几个小时,告诉她泥屋外面的世界。和那个唠唠叨叨、尖酸刻薄的母亲相比,父亲,就是玛丽雅姆的神。她要追随她的父亲,尽管他另外有三个妻子十个孩子,但玛丽雅姆相信,父亲会带给她她想要的生活,就像他对他其他的儿女那样,住大房子,上学,逛街,看电影,吃东西…… 莱拉,出生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母亲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还有两个哥哥,父母是因爱而结婚的一对。生活在另外一个阿富汗主要城市喀布尔。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两位好朋友,吉提和哈西娜。哈西娜说:等到我们二十岁的时候,吉提和我,我们每人将会生下四五个孩子。可是你,莱拉,你将会成为我们这两个傻瓜的骄傲。你将会成为一个人物。我知道终究有一天,我能够在报纸的头版上发现你的照片。
胡塞尼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心思缜密,出奇制胜,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想好好活着,像个人样活着,即使是最卑微的女性她也有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她一直忍耐,忍耐所有的辱骂和鞭打。因为她的母亲曾和她说:“女人这一辈子,就是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忍耐。”可是这一次,玛丽雅为保护那个曾经视为敌人的莱拉,用铁锹杀死了拉西德,玛丽雅姆选择了自首,来保全莱拉和孩子,玛丽雅姆死了,但这一次,她死的毫无畏惧。我觉得那一刻她是解脱的,是对命运的解脱,是对心灵的解脱,血腥的情节,让人读来却是很平静,很满足。她用自己的悲剧结束开启了莱拉的希望人生,玛丽雅姆始终活在莱拉自己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从我的感觉来说,《追》是一部沉静而沉痛的书,一个逃避与救赎的过程。而《灿》,是忍耐与战争的过程,是对阿富汗战火的直接感受。两位女主人公有着不同的命运,但同样无法逃离悲惨的历史。不一样的是,她们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自由。这是自我意愿的结果,其他的人,或帮助或背叛,都不过只是配角。《灿》中也存在的悔恨与救赎,来源于玛丽亚姆的父亲。让人伤感的是,那救赎永远也无法实现了。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吧:对美好的期望总是失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许多人视若无睹,因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价和唾手可得。然而,对于在过去30年的岁月里经霜沥雨的阿富汗妇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远在“屋顶之上”,在“墙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梦中,远在天边地于现实里。这样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她们的心灵,她们怀疑、愤怒、委屈、恐惧、自卑,她们逆来顺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掷……
战争还在继续,莱拉的生活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