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正直的成语-在工作中,为什么正直的人往往不受重用?

形容正直的成语-在工作中,为什么正直的人往往不受重用?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0 04:27:31
阅读:

《群书治要》讲座第23讲09节


这个直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正直之人?
  • 直,首先要以孝廉为前提。
  • 直还有刚直的意思。

直,首先要以孝廉为前提。我们看在《论语》上记载着这样一个对话,叶公来见孔子,对他说:“我们乡里有一个直人,这个直人叫躬,他的直表现在什么地方?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这个偷人家的羊不是主动地去偷,就是别人家的羊跑到他们家来了,他就顺便把这个羊获取了、占有了。结果他作为儿子,就去证明他父亲盗了别人家的羊”。叶公认为这个儿子是一个直人。


但是孔子听了之后怎么说的?他说:“我们乡里的直人与此不同,为什么不同?他说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个直就在父子互为隐瞒之中了。”所以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件事告诉我们,证明父亲攘羊,证明这个父亲偷羊,这件事情看起来是一件正直的事,但是实际上它是违背了人伦,违背了人之常情,违背了天理。因为父子有亲,这是一种自然的亲情,这是一种人之常情,而父子之伦也被称为天伦,这个天伦就不是人为制定的,是自然而然地伦常大道。仁爱之心从哪里培养起来?仁爱之心的原点就是对父母的孝敬,所以仁爱之心是从对父母的爱心培养起来的。所以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个躬去证明父亲偷了人家的羊,这个事情表面看起来是正直的,但是实际上却违背了天伦之理,所以其中有诈,实在是不可取。而父子互相隐瞒,这是一种天然的人之常情,出于天然的人伦大道。所以父子有亲,事看起来好像似乎不正直,但是它的理是非常直的。所以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所以父子有亲是天性,要顺着人的天性去教导人,才能够把人教导好,才是合情合理的教育。


所以古人他判断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同时考虑三个因素,那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它不仅仅是符合法律的,它还要符合天理、符合人情,这样才能够让人心服口服,所以这个法背后的精神也是天然的人伦之道。


也就是说,这个法律的设置,都应该以帮助人达到父子有亲为目的,不能够引导父子反目成仇。就像我们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儿女可以去批斗父母,学生可以去揪斗老师,这个最亲近的人、最信任的关系都被破坏了。它的结果是什么?它的结果就是一直到今天,很多经过文革的人,连他最亲近的儿女都不能够信任,不能够完全信任。那是什么原因?那就是因为我们在文革的时候,连我们最亲近的人、最值得信任的人,都可以把我们送上批斗台,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值得真正信任?


所以这个直它要以孝为前提,如果父子不相隐讳就会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所以正直也必须以孝为前提。


当然,并不是说做父亲的做这样的事,儿子就可以去怂恿他、包庇他,而是说父亲做了这样的事,虽然错了,儿子有劝谏的义务,但是去揭发他、指正他的那个人不应该是儿子,因为这有损父子之亲。这个就是讲孝是直的前提。


刚才我们讲到了孝廉,这个廉就是指廉正、刚直不阿,所以这个直还有刚直的意思。古代的皇帝他都喜欢用刚直不阿的人,当然我们是说开明的皇帝。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够使法律严明,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还有这个直它有忠直的意思,也就是能够犯颜直谏的人,这样的人也被称为直。在《吕氏春秋》上说:“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直言也。”贤明的君主最看重的是什么?贤明的君主看中的不是金银财富、土地等等,他最看重的是贤士,贤德的人才。那他为什么要看重这些贤德的人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贤才能够犯颜直谏,他看到这个国家有问题了、这个团队有问题了,能够及时地纠正,向领导者通报。


在《汉书》中有一个直谏君主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周昌,他也是沛县的人,和汉高祖是同乡,当时周昌任御史大夫,他为人坚忍而有毅力,敢于直言,就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人在这些方面都比不上他。有一次,周昌在汉高祖休息的时候进宫禀报事情,这个时候皇帝正在搂着戚夫人,周昌看了之后转身就跑,汉高祖就过去追上他把他抓住,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就昂着头说:“陛下是像桀纣一样的君主。”


汉高祖就笑了,但是从此以后更加地畏惧周昌。到了高帝想要废掉太子的时候,群臣也都来劝谏,汉高祖都没有听从。周昌他在朝廷上争辩得最厉害,汉高祖就问,为什么不能够废掉太子。周昌这个人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又在盛怒之下,他就说:“我嘴上说不出来,可是我心里知道这不行,陛下要废除太子,臣肯定肯定是不能听从命令的。”所以这个故事就称为“周昌期期敢直言”。他的这种表现也让汉高祖欣然而笑,太子的地位也得以稳固了。


所以你看这些古代的忠臣,他们都能够把实情告诉给皇帝,为了使皇帝改变自己错误的做法,不惜犯颜直谏,并不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职位不保等等,完全是一片公心,没有自私自利。所以这个就是忠直之人。


虽然“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个道理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因为上行而下效。那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举直”却这么难?为什么正直的人往往不受重用?这个难难在何处?


第一个原因,就是举荐者,也就是他在任用人才的时候没有知人之明,他很可能被那些看似善良的人、看似有德的人、看似忠正的人给蒙蔽了。因为很多人很会说话,话说得很好听,但是怎么样?做起来和他说的不一致,这就是孔老夫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很多特别能干事的人,他却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口才,而实际上在一个团队中最能干事的往往是这些人。如果领导者缺乏知人之明,只看这个人怎么说,那往往把真正的人才给遗漏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领导者自己是不是一个贤德之人。为什么?因为如果领导者自己私心很重、贪欲很重,小人就会利用他的贪欲来满足他的私心。


结果怎么样?结果这些小人受宠了,就不可能把真正正直的人再举荐出来。所以在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中,最后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惟格物诚意之仁人,为能举直错枉,可见民之服与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于民也。”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意思是说只有真正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仁人,才能够做到“举直错诸枉”。也就是说,民众服与不服的根本在哪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公心,是公正无私,还是自私自利,充满了私欲?“不可以求之于民”,不可以一味地想让人民服从你,要求人民服从你,这个“服”一定是心服而不是口服。


所以你看《弟子规》上说得多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所以领导者要能做到公正无私,不要举荐那些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举荐那些和我送礼的人,或者是满足我的私欲的人,这样才能够让民众心悦诚服,不能够因为私心而放弃了公义。


所以在《群书治要》上也说:“仁者在位,而仁人来,义者在朝,而义士至。”这个“仁者”就是有仁德之心的人,他在领导的位置上,他自自然然地会感召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远方慕名而来。讲道义的人在朝中为官,他也会自自然然地感召道义之人从远方而来,他和你齐心协力把这个事业办好。这个就是《易经》上讲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也就是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难就难在领导者自己能不能够克服私心,如果领导者自己的私欲克服不了,是不能够做到举直错诸枉的。


所以你看《大学》上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顺序不能够颠倒。“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从哪里修起?就是从格物来修起,克服、克除自己的私欲。如果自己的私欲克服不了,你不可能真正举用正直公正的人。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