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同时介绍一篇苏轼的诗篇进行鉴赏,那就是《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据地方志载:“承天寺在大云寺前,现在已经废弃了,但是陈季常书里说:临皋虽有一室可憩从者,但西日可畏,承天极相近,门前一大舸亦可居。”本文记录在黄州时期一个夜晚所发生的事情。
张怀民,字梦得,又名偓佺,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人,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二人同是获罪被贬之身,遭际相近,感情相通,彼此有一定来往。苏轼作《书怀民所遗墨》一文以记之。
这篇短文,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中“欣然”二字,想到眼下无人与己同乐,才会去寻张怀民。怀民也未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这里,作者以最经济、最简洁的笔墨,清楚地交代了“记游”所必须的人和事,其他如“至承天寺”路上经过,因与主旨关涉不大,均略而不提,可见作者用笔惜墨如金,文字简约精当。
第二段描绘出月色清虚、宇宙岑寂的画面。在这一段中, “空明”,明澈如空。“藻荇(xing杏)”, 泛指水首。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叶子像心脏形而绿背紫,夏季开黄花。此三句意谓,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和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倒影。在此三句中,首句写月色,叙写寺庭一一派清光,月光如水。“积水空明”四字,描状月光的澄澈,令人宛然如见。正当人们想象藻荇的形态之时,作者便轻轻点破“ 盖竹柏影也”虚虚实实,融为一体。
第三段写的是惋惜无人赏月,微露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愤懑和不平。实际上,所谓“忙人”正是那些为俗务所累之辈, 暗示出世人大都汲汲于名利;而“闲人”则是指真正怀有理想抱负之士,却遭到贬谪,无事可做。可见结句确是画龙点睛之笔,貌似达观自得,实含惆怅、悲凉之意,说得含蓄,绕有余味。
这是一篇笔记体散文。写出他随缘自适又感慨深微的特殊心境,隐约地透露出他对身遭贬谪、无所作为的境遇的不满情绪。前人极为称赞道:“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苏轼由于“乌台诗案” 的原因,备受监视,近于流放,心情忧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拥有进取心的封建知识分子,在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排挤、打击面前,不悲观,不颓唐,表现出豁达旷放的思想情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理解和同情。
首先,意到笔随,寄慨遥深。在“ 解衣欲睡”的深夜,四周岑寂,万籁无声,简直静得使人产生一一种清新、出尘之感。忽见“月色人户”,面对这般情景,作者自然要放弃“欲睡” 的打算,于是“欣然起行”,到承天寺去寻“与乐者”张怀民,共同赏月,谈胸怀, 消尘虑,多么称心如意。 暗示出世人大都没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文中境界寂寥而情思遥通,所谓字里行间,自然韵流,有在笔墨蹊径之外者。意到笔到,感慨深微,具有一种含者之美。
其次,集中写人,突出“闲”字。文中不论叙事,还是写景,都集中于写人, 而写人重在突出一个“闲”字。说明他们二人更是因为“闲”; 冬月出游赏月,观看竹柏,结尾“闲人”二字,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蕴涵丰富,寓意深长,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最后,抓住特征,写景如绘。用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不难想见月色之明;投影地上,便形成了如此奇妙的景象。文中紧紧扣住“月”字写夜游,虽无字写月,但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不是明写,而是暗写,以月光如水作比,用竹柏影为喻,写作如画,独具匠心。
小编对于朋友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感觉?每当夜深人静你想的那个知己他又在哪里?在干什么?他是否可以陪你度过这个晚上?好了,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读者有不一样的观点,可以在下面留言,也可以关注我一下,成为你的那个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