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赏析: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优国忧民的感情,低回激荡,感人肺腑。可是这首 《月夜》,在风格上和其它的诗却稍有不同。在兵荒马乱之中,对于妻子儿女的深沉的爱,表现得很细腻,具体,想象得又很丰满。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说,杜甫也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
公元七五六年(天宝十五载)五月,杜甫带领一家人从奉先到白水。六月潼关失守后,白水也陷入混乱状态之中,杜甫不得不继续北行,把家安置在鄜州。肃宗即位后,杜甫单人离开了家,想到灵武去找唐肃宗,可是途中为安禄山的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因为他官小职卑,并未被囚禁,他就在长安躲避一时,这是一个明月的夜晚,诗人对着皓皓的明月,想起了他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他想,她和孩子们该不知怎么惦念着他,对着明月,她一定是泪如雨下吧?什么时候能够天下太平,我和她一起倚靠着那薄薄的通明的帷幕,仰望着天上的月,让月光洒在偎依在一起的人身上,而眼睛里也没有泪水了呢?想到这些诗人再也忍耐不住了,便挥毫直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想象之词。本来是杜甫面对着明月在思家,可是他却偏偏写的是家人面对着明月在想自己,这样,就把自已的思念之情写得更深切了。闺中,指的是自己在鄜州的妻子,“只”“独”两字,极度形容妻子的孤单,或许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是常常一同望月的吧,现在,杜甫想,他的妻子只能是独自一个在看那鄜州的明月了,她能想到杜甫也在看那长安的明月吗?她能想到杜甫正在思念她吗?“千里共婵娟”,他们的心,通过皎浩明媚的月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说我在遥远的长安爱怜小儿女,他们大概还不象我的妻子那样,懂得想念身陷长安的我吧!小儿女年小,对于自已亲人的命运的关切,当然不如自己的妻子;而写小儿女的不懂事,则更能衬托出妻子对自己的感情的真挚,而且,也把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更推进了一层。这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吧。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读了这两句,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古代妇女的形象。这是杜甫想象他的妻了在鄜州望月时的情景,他把笔从儿女身上直接转到了妻子身上了。在雾气和月光之中,她久久地伫立着,香气从她的头发里散发出来,连周围的雾也变得香了;由于雾气的浸沾,她的头发也打温了;香雾和云鬟(古代用来指妇女的头发)就这样相互影响着。同时,在月光的照射下,她的洁白如玉的手臂,却更有了寒意。鬟湿臂寒,是用来形容他妻子看月之久的。月亮愈好,她心头的苦楚愈增:词语愈华丽,感情却愈悲愁。没有对妻子深沉的感情,对妻子性格细致的了解,是不可能塑造出这样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最后两句是写想象中的见面时的情状。“同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虚幌,是一种通明的薄薄的帷帐;夫妇俩靠在通明的薄帷上面,对月舒愁,破涕为笑,实在是诗人此时此刻所向往的景象。双照,是说月光照着两人在一起,他们静静地,沐浴在月光之中,是多么地幸福!可是这种幸福,现在只能是在想象之中。这两句却是非常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种向往,是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是体现着时代前进的要求的,因此,也会获得广大人民的同情。诗,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积极意义,而不单纯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了。
一首好诗,往往写得波澜开阖,而不是平铺直叙。这点往往长诗容易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而短诗则较难。因为它字少,容量小。可是《月夜》却在这短短的四十个字中,为我们作出了典范。写想象中鄜州妻子望月思己的情况;接着不写妻子反而着意于儿女;接着又正面描绘妻子美丽的形象;最后又想象聚居时的情状,写得变化万端,使人感受到杜甫感情的起状,这实在是极不容易做到的。
杜甫《月夜》诗
【译诗】
今天夜晚哟,鄜州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
我那閨房中的妻子呀,只好独个儿观赏,
我在遥远的长安想起可爱的幼小的儿女,
他们恐怕还不会懂得将远方的亲人思量。
细濛濛的雾气呀,打湿了我妻子的鬓发,
月亮清寒的光辉照着她洁白如玉的臂膀,
什么时侯啊,我们能依着那薄薄的帷帐,
幸福团聚,一块儿沐浴着那静静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