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天晨
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春夏秋三季都有雨,却有着不同的性质和意象。春雨象征生命开端,夏雨表达旺盛的生命力,秋雨萧瑟似在表达离别。不论什么时候的雨,都是在润泽大地,润泽众生。是从天空中将水分降落在大地上,雨是一种天地之间的沟通,而人在天地之中获益。
古人观察自然之象,进而映照自身,产生情绪的、伦理的、艺术的对应表达。
雨,濡物者也。——《管子·形势解》
雨,水从云下也。——《说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
古人在现象中也都发现,雨是来自于云,故而“雨”这个字最早的表达就是上面是一个横线表示乌云,下面用直接形象的雨滴表达。根据下雨的这个情境,每一个因素都引申出了不同的含义。比如,雨表达密集的含义,用“雨矢”一词,形容密集如箭。
雨又表示离别离散,如三国魏· 王粲《赠蔡子笃》:风流云散,一别如雨。雨的样子又像人在哭泣,所以也总说“泪流如雨”。雨在情绪中的比拟,表达的是悲伤的思绪。
这是雨的过程中的采象。而雨落地之后,则有润泽滋润的含义,便表达教化之意。南朝梁· 简文帝《上大法颂表》中说:泽雨无偏,心田受润。
甲骨文中的“雨”有的直接表达云中落雨的情境,有的则在“云”符号的上面加上了一个横线,表示天,即把云之上的天也表达出来。可见,汉字不仅仅是古人观察自然之相,同时也表达了古人对观察现象的一种思考。中国文字不仅仅是相,而是更加充满立体信息的“象”。
在《六书通》记载的古汉字字形中,“雨”形象也是多样的,有的写成弧线,有的则可以用方的图像来表达。可见当时的人其实也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同一个象,即产生了一种艺术性的内在需求。
战国时代的古汉字,也表达了一种随意性的书写,其中很多写法已经和现在楷书的写法几乎一样。
小篆写法总结规定了统一的字形,小篆的“雨”把符号变得对称,展现一种平衡对称的美学。清代莫友芝的小篆“雨”,以中间竖线和上端的横线为基准,两边弧线因此而蜿蜒流下,体现了一种细雨蒙蒙的书写美感。
汉代简书中的“雨”,则是一种狂风吹倒的感觉,如同雨水在风中乱溅。汉简的笔法比较自由,这种自由产生很强的隶意。宏观来说,已经属于隶书了。
隶书的成熟,改变了篆书的根本造型,化繁为简,但是在“雨”这个字里,更多的是把弧线变成了方,字形的根本逻辑是没有变化的。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他表达了一种舒展大方,开合有度的艺术方向。
《辟雍碑》中的“雨”,三个纵向的笔画,中间竖直而短,左边向左弧度,右边则直且长。这个就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感觉,中间为静,两边为动,中间短,两边长,加上上面的波画如横空出世,又一波三折,最后呈上扬之势。这就让这个字犹如一个舞者在微雨中起舞。
《白石君碑》则表达了一种沉静,《曹全碑》则更加扁平,表达一种秀丽。唐玄宗的隶书表达了一种力量和秩序感,是受了楷书影响的隶书。
魏碑中的雨,转折处更加有力,多用侧锋偏锋,方中见圆,有一种骨感之美。魏碑以骨力见长,在方整中体现顾盼生姿。
唐代楷书成熟,结体上产生了抑左而扬右的特点,转折和钩更加清晰,笔画之间也有了同中的不同的对比。而在艺术风格上,各家也各有特点。颜真卿字形圆撑,饱满有力。褚遂良萧散多姿,轻松自在。虞世南疏朗有致,严谨儒雅。
行书增加了书写速度,更加让书体表达立体,呈现更多不同的特色。蔡襄苏轼结体类似,皆受颜真卿楷书的影响。不同的是蔡襄的“雨”更加中正,而苏轼的“雨”则体现了左右对比的姿态,最后一钩有力的翻上去和下一笔的竖画呼应。
王羲之的行楷“雨”,有条不紊,用笔细致,布局安排都做到了精致。石涛则意在字外,不写之写。空海大师的“雨”,连贯而密集,气息贯通。
草书的形态有了进一步的简化,变成了只有一笔,连绵不绝。赵孟頫字子昂,他的“雨”和智永与杜衍、文征明的“雨”同属于行草,还保留了行书的一些字形。陆游的草书“雨”最简洁,如同一个阿拉伯数字“3”。草书最讲简洁,却也更能展示运笔之间的丰富信息。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千字文详解【雨】”
千字文详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