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做事畏畏缩缩,一点不像我!”是啊,孩子的性格为什么不像你呢?
今天我们从家长提问中选择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话题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话题一
有家长说,老人总是提意让孩子的性格变得狠一点,因为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也不敢要回来,这让老人们心疼,觉得孩子太弱势了,所以鼓励孩子把玩具抢回来。老人的这样的做法合适吗?
对于和老人之间有教育理念冲突的这个话题,我很早之前的节目中讲过。
在这里我更想谈论的话题是,“让孩子性格变得狠一点”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目标?
的确,有的孩子的性格表现得有些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亲人,所以我们就会用“胆小”、“不善于表达”、甚至用“软弱”、“懦弱”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孩子。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性格,他在社会上是一定会吃亏、受欺负,所以就想鼓励孩子“性格变得狠一些”。这样的目标怎么会是错误的呢?老人的动机完全值得我们肯定。
但是老人所提供的方式是无效的。直接要求孩子“狠起来”、“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孩子是很难做到的。这就跟要求一个内向的孩子多举手回答问题是一回事儿。我们给孩子贴了内向的标签,又要求孩子表现的外向,这样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
我们很难仅仅从行为层面上纠正这个问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吗,“凡是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孩子这样的性格,跟家长的做法是密切相关的——
▶▶▶ 1 ◀◀◀
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当我们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孩子在面对冲突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完全是一个蒙圈的、不知所措的状态。放手才是给孩子更好的爱,而我们的过度关爱和保护,等于是剥夺了孩子体验成长的机会。
▶▶▶ 2 ◀◀◀
家长过于严厉、打压,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时间久了,孩子就形成了一种自我压抑的状态,他不仅会压抑自己的情绪,还会压抑自己的需求,所以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也不敢要回来,做什么事情都害怕自己会犯错误,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也不做。
▶▶▶ 3 ◀◀◀
我们给孩子传递了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暗示。我们用“懦弱”“软弱”“胆小”这样的词形容孩子,给孩子贴了一个负面的标签。这就等于是我们亲自挖了一个坑,把孩子放在坑里,然后再站在外面让孩子出来。而且我们在提要求的过程中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胜任力。当孩子没有做到的时候,只会进一步打击他的自信心,让他对自己产生一种“我果然很差劲”、“我就是一个懦弱的孩子”这样的认知。所以我们以后可以试着把那些传递负面信息的言语做一下转换,比如——
“你怎么这么胆小、这么懦弱呢?”
不妨变成
“我想看到你再勇敢一点点。”
“无论你做没做到,妈妈都相信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之所以那样是没得选,他们需要的是学习一种应对这些冲突的方式,而不是要背负一个“你要变得狠起来”这样的重担,因为这是一个既不明确又不具体、还没有考虑到孩子实际胜任力的做法。更合适的做法是就事论事,我们可以陪伴和支持,但是解决冲突还是孩子自己面对。当他有了解决冲突的成功经验以后,就会不断地强化这种行为,然后对自己解决冲突充满信心,性格自然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弱了。
话题二
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约定好了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可就是不照做,总是要先看电视,看够了再写作业。
我们先想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故意出尔反尔并且乐在其中?
所以孩子不是故意说话不算数的,我们必须承认,在孩子同意约定的时候,他是愿意对自我有一个约束和挑战的,他愿意让自己有进步的表现。而我们家长有没有坦诚的面对孩子内心对成长的渴望?有的家长想借机用约定来约束孩子,给他戴一个紧箍咒;有的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能够做出承诺,不惜提出一些交换条件来诱惑孩子达成承诺。当孩子觉察到了这些套路,肯定很难愿意去遵守这个约定。
那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当时是非常认真的为了支持孩子的成长才让他做出这样的约定。”
我觉得很有必要去检查一下,在这份“为孩子好”的初心里,是不是不知不觉掺杂了“想控制孩子”的私心。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是为孩子好,肯定会考虑他承诺的可操作性,或者发现在操作过程中并不具备可行性,我们会对方案进行调整。如果看到孩子没有遵守约定,我们质疑孩子“说话不算数”、“不遵守约定”,那我们就是借机给孩子戴紧箍咒来方便管理他。
我们要理解,孩子做出约定却不遵守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呢——
有可能是孩子发现一切都是套路,所以不愿意遵守。
有可能是孩子真的是特别不喜欢去写作业,所以就违反了约定。
有可能是承诺的要求太高,孩子觉得做不到,所以干脆放弃。
有可能是当孩子没有认真去做的时候,家长拿当初的约定要挟孩子,反倒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对抗、更加不配合。
我想起张爱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在面对挑战时的无力和挣扎,也许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语气就不会那么生硬,也不再有那么多的套路,而是有了更多的真诚。
我们讲,要温柔而坚定地对待孩子。所谓的坚定,就是有原则,不轻易退让;而温柔,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的爱一直不会缺席,一直都有一份耐心和信心去爱孩子,哪怕发生的一切并非如我们所愿。所以再看到孩子看电视忘了时间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很友善的方式去提醒,能不能说一句对他理解的话语——
“看电视看得这么起劲,这个时候停下来真的挺难做到,所以你是需要延长10分钟还是15分钟?”
我们这样给孩子一个选择,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掌控在自己手里的,他也就跟愿意配合我们。方法永远都是方法,但如果没有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使用的话,那么我们希望的结果是不会发生的。
话题三
孩子在幼儿园总是不午睡,在家里让他午睡也要威逼利诱,花好大工夫,怎么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午睡?
孩子最近生了一点小病,动不动就开始哭,问他为什么哭也不说,问他哪里不舒服也不说,怎样能够让这个孩子说出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而不是在那里不停的哭。
这两个问题乍一看好像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之所以把这两个问题归为一类,是想问一句:“如果这个孩子就是不爱午睡,如果这个孩子就是爱哭,请问,可不可以接受?”
不同的孩子对于午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就是不喜欢午睡,那我们能不能接受孩子而且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来安排孩子在别人都在午睡时做些什么事,既不会打扰到别人,也可以让自己过得开心。
孩子爱哭就一定是身体有不舒服吗,就算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哭,但哭本身就是一个疗愈的过程。那我们能不能允许孩子多哭一会儿,而不是赶快做些什么让孩子马上停下来。也许在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只想得到家长更多的关爱和接纳。
很多时候我们想通过做些什么让事情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生,而高的境界是我们不用做些什么,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朝那个方向发展。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跟其他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无论这个不同的表现是好的还是坏的,做家长的难免都会有些不知所措,这时产生“让自己的孩子跟普通孩子都一样”的想法也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终究要知道,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爱他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让他变成我们所期望的样子,就像我们曾经分享的一句话——爱他所是,而非爱我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