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粉丝提问,ta说,以前的好朋友,因为各种原因变的生疏,自己的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变的索然无味。
除了工作,生活中再难找到其他值得一提的事情。
其实,不只是这位粉丝,很多人发现,成年后的许多关系,都开始变的越来越有指向性,夹杂着权利、利益......
01 塑料花情谊,也有它的好
网络上有一个词语,用来形容人之间虚假的、表面的、肤浅的情谊,叫做“塑料花情谊”。
一开始主要形容女性之间表面的亲密,与背后的剑拔弩张。
后来,“塑料花”这个词扩展到兄弟之间、父母之间、师生之间各种深厚的塑料情谊。
塑料花友谊的特点是什么?
友谊双方表面热情似火,实际材质廉价。
根据你的使用习惯,月抛、季抛、年抛都可以,你看着办。
这种友谊的维持是有很明显的指向性的,往往夹杂着权利、利益,且需要隐匿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自我。
但是,塑料友谊既然有存在的广阔市场,那么一定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比如维持表面的联接,人际关系不能说润滑了很多,至少看着是无损耗的;
再者,维持着互惠的人设,比如一些明星,让粉丝或者旁观者相信,这朵花是真的,这就够了。
根据马斯洛老爷爷的需求理论层次图,塑料情谊背后人的需求,处在金字塔中下层,是一种出于安全、社交甚至生理的需求,而非尊重和自我。
02 真花的深情厚谊
有没有愈久弥坚、如美酒般愈陈愈香的“真花”友谊呢?
有没有一种不需面具、彼此滋养、直达金字塔顶端,以尊重和真我为前提的友谊呢?
有!它的中文名叫做“知己”,英文名叫“soulmate”。
美剧里这种高质量友谊关系呈现丰富而细腻,一般通过工作拍档形式组合比较多。
比如《傲骨贤妻》里的戴安和威尔,《基本演绎法》(刘玉玲版)里的福尔摩斯和华生。
而我们的剧情里,似乎不太相信男女之间可以互为知己,保持一辈子纯友谊。一生密友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同性之间。
比如七月与安生,俞伯牙与钟子期。
我们对知己的重视,往往体现在质量而非数量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如果运气够好,得二、得三……那就快意人生了。
遇到珍贵的相投的好友,我们的内心也如还珠格格里唱的那样:“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除了爱情和家庭,高质量的友谊是我们人生中的珍贵礼物,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
03 愿得一知己,友情比金坚
那么,一段优质的、滋养彼此、互相养成的友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拥有什么样的气质?
首先,它一定是清晰、不暧昧的,并且是不求渗透的。
所谓清晰,就是指这是24k纯金兰友谊,男女也好、男男也好,都几乎没有或者一丁点都不会有爱情的痕迹。
有关“男女之间有没有纯友谊”的讨论,不知道要互撕多少次。总体来说,还是赞成没有的多。
也有调侃反对的。脱口秀女演员在台上吐槽:我和我老公之间就有纯友谊,老纯洁了,简直就是一丝邪念都没有!
夫妻中有没有纯洁的友谊另论,如果友谊关系一直仅仅暧昧边沿试探徘徊,只能说,这不一定是友谊,或者说:这种友谊还不够深刻。
当你真的找到了一个知己,一个可以在灵魂层面呼应的那个人、一个真正的soul-mate时,你根本无暇、也根本不舍得,让这份关系掺杂暧昧的小火苗的。
暧昧的感觉也许很美好,但致命的是它是模糊的、隐晦的,在友谊界限的边沿摩擦。
一旦摊开,要么发展成另一段关系,要么关系直接破裂。不论哪一种,都会导致先前友谊大厦的坍塌。
而24k的友谊是坦荡荡的。
我就是要和你聊琴棋书画、风花雪月、诗词歌赋,不是因为我想泡你,而是我真的喜欢这些。
你,也一样。
除清晰的界限之外,“不求渗透”的态度也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友谊的交流必然存在着观点和价值观的交换,不论是赞同或是反对。在这种交换过程中,渗透会是必然的结果。
但这个结果,是自然而然,瓜熟蒂落获得的,不是我一开始就奔着这个目的、步步为营地心机来的。
“不求渗透”的态度,代表着一种佛系的、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我没有抱着要改变你的初心和你交流,我只是表达和陈述我的观点、论据,我的思考和判断,你的那部分留给你自己。
往往这种“不求渗透”的心态,“会渗透”的结果更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因为我们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善意和有效的信息。
其次,它应该是平等的、不卑不亢的、温暖的。
这种平等不是指身份、收入、外在标签的匹配,而是一种人格上的彼此尊重。
平等的关系可以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是上司和下属之间。
平等而温暖,意味着我可以在你的面前,畅所欲言,袒露我真实的人格、隐私、价值观。我们直接略去那些彼此揣测的小九九,直抵观点。
平等而温暖,还意味着像亦舒在《流金岁月》中的那样“我成功,她不嫉妒;我萎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为什么我的成功不会刺伤你,引起你的嫉妒?因为你会发自心底地为我开心。
为什么我的萎靡,不会引来你的轻视与讽刺?因为你会发自心底地只看到我遇到了挫折,相信我还可以再次站起来。
平等而温暖,还意味着共情、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
当你闪耀在台上时,我会认真装饰好自己,为你送上一束昂贵的银扇草。
但我明白,哪怕我穿个牛仔裤、送你一把狗尾巴草,你也不会介意的。
我当然知道我可以这样做,但我不会让自己这么做。
你接受我的任何方式,我怎么能不考虑我的方式在其他人眼里给你留下的标签?
不论是一把狗尾巴草还是一束昂贵的银扇草,我们都明白,里面的包含的表达是一样的。
最后,它应该是动态的,一同生长的。
牛顿第一定律说: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上来改变他们的状态,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这种改变的外力,在心灵的世界里,往往表现为动机、渴望、期待等。
如果一段关系中没有这些心灵的碰撞,那么这很可能是一段已经死亡的关系。
一段友谊的开始往往是因为志同。
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也许是因为有相似的视野、知识覆盖面、对看待人事的相似视角等。
但关系要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道合。
不能只消耗初期阶段好印象的老本,而是得努力往“了解越多,越喜欢你”的方向努力。
随着两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入,彼此渗透和改变的部分越来越多,其实逐渐中两人之间的相似点是越来越多的。
最后在价值观等层面上也肯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但是我们知道,萨提亚提到过:
人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接,在差异的基础上发展。
在双方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考验。
比如发展速度的差异,一个人走得比较快,另一个人还在原地顿悟;以及方向的差异,陷入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表达“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式的困局。
在关系深入的推进过程中,一个个小冲突和小危机,其实也是增进双方关系的催化剂。
冲突化解之后,双方对友谊的认可更加深刻。
因为整体的信任和关心基础都在,所以一个小误会无法打翻友谊的小船,除非是伤害到价值观层面的事件。
当然,这需要双方都保持一个往前的共识,以及及时分辨清楚理智与情感。
-说到最后-
亚倍 · 鲍那(Abel Bonnard)说:
人们因为找不到一个知己,即聊以几个朋友来自慰。
生活在人群中,能让我们能耗尽心血和时间去维护的知己关系,少之又少。
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如孤独的星星那样,用微弱的光芒吸引着伙伴。
这个伙伴有可能就是伴侣、同学、同事、甚至是有父母,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知己。
人生很短,有限的生命怎么过都是一生。有幸的是,我偶然间准确呼应了你的灵魂,沾染了你生命的璀璨,然后彼此一同闪耀在宇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