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无论是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还是辉煌盛世的和平年代,和平自始自终都是文人们歌咏和赞美的主要题材之一。然而,正如中国汉字“武”的本意是“以戈止武”一样,有些时候,一个国家在面对其他强国的霸凌时,战争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了。这个时候,军人们的英勇和豪气最能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骨气和精神。
今天笔者要为大家解读的这首诗就是一首反映战争的唐朝边塞诗,它就是唐朝诗人戴叔伦的一首七绝《塞上曲》。在诗里面,作者豪情万丈,表达了将士们舍身报国的决心,不消灭敌人不罢休的豪情,语言豪壮,激动人心。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首诗:
塞上曲 戴叔伦(唐)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是一首边塞诗,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唐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频繁。和平共处是人们的共同心愿。但是由于统治者的贪婪和野心,民族之间也常常发生残酷的战争,血流成河。这些战争有的是正义的保家卫国之战,有的却是不义的掠夺战争。所以当我们在欣赏古代战争题材的边塞诗时,要注意分清楚诗句里面作者关于战争的思想。。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爱好和平的人总是反对各类战争的,但是在国家遭到强敌霸凌,遭到外敌的威胁时,人们也会坚决支持的。所以在唐代的很多边塞诗中,既有反对战争的诗歌,也有歌颂舍身报国的诗篇。这首诗七绝就是歌颂古代将士踊跃参军,舍身为国的诗篇。
首句“汉家旌帜满阴山”形象地写出了军队的阵容盛大,在诗的一开篇就把读者带进一片豪壮英勇的氛围之中。这里的“汉家”在当时的时代当然是指汉族军队。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就不存在汉家和别家了,各民族都是一家。在外敌面前,各民族是一个整体。“旗帜”指代军队,“阴山”,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一系列山脉的统称,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在古代诗词中,则代指边塞。
次句“不遣胡儿匹马还”是写将士们斗志昂扬,不会放过一个敌人。在这一句中,“胡儿”是唐人对少数民族人们的一种蔑称。在古代,由于少数民族在居住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待人处事等等方面与汉族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古代很多汉族人十分“地域黑”,常常用一些很不友好的字眼来称呼少数民族同胞。对此,今天的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古典诗词中的这些称呼。
第三句和第四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是本诗最令人激动和鼓舞的地方,也是受后世评论家赞赏最多的地方。这两句是借用前人诗句来表明将士们舍身报国的决心:如果敌人胆敢来进犯,就要把他们彻底地,干净地消灭掉,语言十分豪壮,大快人心。在这两句中,作者是借用了东汉一位著名人物班超的故事。
提到班超,大家一定不陌生,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就是说的他。班超发愤要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于是自告奋勇在西域工作十多年,受到了西域各族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也因此立下了丰功伟绩,留名青史。然而,他在晚年因为年老思乡,便上书给朝廷说想要”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却说“何须生入玉门关”显然是反用其意,以表达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安全,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甚至不需要“生入玉门关”,这样就更加令人敬佩。
当今的时代,和平是全世界的主题。但是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纷争。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必然会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甚至兵戎相见。然而,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但是一旦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受到威胁,我想多数国人还是会站在国家这一边,支持国家抗击强权,反对霸凌的。我们的先人可以为国家舍生忘死,我想,当今的国人一定也可以!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