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歌颂一位失败的英雄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唐 李白 《从军行 其二》
大家好,我是刘黎平,欢迎来到易简学堂,我们一起来学习跟着唐诗学写作。
同学们可能都知道,唐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国力强盛,疆土宽广,出现了不少妇孺皆知的传奇英雄人物,例如薛仁贵,他武艺高强,也善于行军打仗,让敌人闻风丧胆,唐朝有两句诗,“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还汉关”,说的是啊,公元661年,唐高宗任命薛仁贵出征作战,出征之前,唐高宗考验薛仁贵的武艺,要薛仁贵射箭,薛仁贵当场射穿五层铠甲,震撼当场。在后来的战场上,薛仁贵连续射杀敌人三名勇士,吓得敌人慌忙投降,所以当时唐朝军中就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还汉关”,以歌颂薛仁贵的神勇无敌。同学们,可以想象当时薛仁贵率领的三军将士是多么高昂兴奋,威武雄壮。
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薛仁贵打了胜仗,当然兴奋,歌颂他也理直气壮。可是,如果是打了败仗呢?这可该怎么写呢?
不急,有一位诗人,就用高明的笔法歌颂了一位打了败仗,但是英勇顽强的将军,不仅不让人责备他,而且还敬佩他。诗歌是这样的。
有这么一位老将军,身经百战,久经沙场,和敌人无数次交战,有败仗也有胜仗,所以诗歌里面说“百战沙场”。不过,光是写百战,还不足以体现他的戎马生涯有多长,李白来了一笔很重的,那就是“碎铁衣”,瞅瞅,连坚硬的铁衣,也就是铁盔铁甲都碎裂了,这得打多少场仗,这得经受多少刀剑,承受多少风沙,才换得一身破碎的铁衣?“百战沙场碎铁衣”。铁衣碎了,这就是细节描写,连最坚硬的铁都碎了,这也是对比啊。
尽管将军身经百战,但是今天他打败仗了,被海水一般的敌人包围在一座孤城里,外无救兵,连最有希望跑出去的城南门,也被敌人重重包围,“城南已合数重围”。形势十分危机,而他作为一位将军,不光是要负责自己突围,还要带着人突围,要对部下的安危负责。
最绝望的境界里,迸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这位将军居然在铁桶一般的包围当中,在敌人占优势,我方占劣势的情况下,率领残军突入敌人的阵营,一箭射杀敌人的大将,让敌人一时反应不过来,“突营射杀呼延将”,这里说的呼延将,就是说匈奴的贵族之一,也是指敌人的主将。老将军的神勇举动,让严实的敌人包围圈也裂开了一道口子,然后趁机带着手下一千多骑兵突围而去,虽然整场战争失败了,但虽败犹荣,在突围上至少算是取得了胜利。
老将军的这一箭,虽然不是薛仁贵那样的胜利之箭,但在决定战局上,也起到关键作用。至少决定了突围一战的成功。
胜利,可以凸显一位英雄的风采,失败,也可以展现一位英雄的光芒。写胜利的英雄,容易一些;写失败的英雄,难写。怎么写呢?那就是突出他在败局中的不屈,英勇,客观形势越是不好,英雄的主观行为就是越是顽强,越是迸发出勇敢和智慧。这个就叫衬托。
其实,通过失败来展示英雄不只是在李白的诗歌里,在中国传统的小说里也有。例如三国演义,有一场著名的败仗,那就是刘备的长坂坡大撤退。公元208年,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八十万大军南下,力量薄弱的刘备不得不狼狈逃跑,被曹操打得七零八落,刘备连自己的家属,老婆孩子都被冲散了,这本来是一场打败仗。然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却不这么写,他在一场大撤退当中,精心表现了两位英雄,一位是赵云,一位是张飞。赵云在败军当中,抱着刘备的儿子在重围当中冲杀,杀得敌人丢盔弃甲,四散奔逃,连曹操都称赞不已,而张飞,则是通过几声怒吼,吓得曹操大军不敢前进,还吓死一名大将。你看看,通过赵云、张飞两位英雄的表现,几乎看不出刘备是打了大败仗,或者说,在败仗当中,显示出了英雄的风采。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态度,其实也可以是一种文学态度,不要因为败仗而放弃塑造英雄,对于失败的事件,我们也可以写出光辉,写出高度,因为,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的成败,而是人们对于成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