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河汉界
本期主要讲述楚汉时期的人物故事——楚河汉界与衣锦还乡
楚河汉界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河汉界。楚河汉界字面意思是说楚国与汉国的界线(即指的鸿沟界线)。
这个词语主要是以一个典故闻名于世,讲的就是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与刘邦以鸿沟(战国时魏国修的一条人工运河)为界,在鸿沟以东为楚国的领地,以西则为汉军刘邦的领地。
现在看到最多的是在象棋上,象棋的黑红两方中间就是以楚河汉界为分界线,其实也都是根据这个典故而来的。
楚河汉界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河汉界。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3年,在这长达两年之久的楚汉荥阳对峙之中,最后以“鸿沟议和”而结束。
公元前204年,项羽大军将防守荥阳的刘邦大军团团围住之后,刘邦迫于无奈,向项羽求和,然和却被项羽的谋士范增以楚强汉弱为由拒绝了和议。
随后,汉军为了能够扭转不利的局势,先是以汉军陈平为首对楚军使用反间计,令项羽猜忌范增,迫使项羽将范增赶出了楚军。
楚河汉界
项羽本是一个作战勇敢,也很懂战术的人,但是对于战略谋划与未来的局势发展却犹如一个婴儿一般,毫无见地。
因此在范增出走后,项羽虽然加紧进攻荥阳的汉军,但最终还是中了刘邦的金蝉脱壳之计,使得刘邦逃出了荥阳,以至于功亏一篑。
随后,刘邦在韩信的援助下,又带领兵马杀回来,并很快夺回了成皋之地。并且,韩信、彭越、英布等兵也已经在北面与南面对项羽形成了合围之势,楚汉形势迅速发生了逆转。
楚河汉界
就在项羽大军日感不济之时,楚军的粮草又被汉军给劫掠了,楚军彻底由主动转为了被动。
此时的项羽无论是在兵力还是后勤补给这块,甚至是控制领地的范围上,都已经远远不如刘邦集团了。无奈,项羽只得主动提出再与刘邦议和。
为了使刘邦接受议和,他以从彭城俘虏的刘太公(刘邦父亲)与吕雉(刘邦老婆)为要挟,胁迫刘邦与其签署了著名的“鸿沟议和”。
这就是楚河汉界的原形,“鸿沟议和”就是以鸿沟为界线确定了两国的领地,从此鸿沟也就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楚河汉界的一个界线。
楚河汉界
衣锦还乡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衣锦还乡。一般指在外头富贵了,发达了,然后再回到自己的故乡。成语字面意思是说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
该成语最初出自《旧唐书·姜暮传》,其原文如下:
“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衣锦还乡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衣锦还乡。成语典故讲的是楚汉时期项羽的故事,实际上,作为项羽的老对手,这个成语典故在刘邦身上也用过。
对于项羽的典故这里就简单的讲解一下,因为在上一节的“沐猴而冠”里讲过。
成语说的是项羽夺取了秦朝的咸阳之后,并没有打算在咸阳称王,而是把秦王子婴杀了,把秦朝宫室烧毁,把秦宫里的美女全都抓起来准备东归。
当时项羽手下一个叫做韩生的人劝他不要回去,就以关中为都称霸天下,但被项羽以大丈夫当衣锦还乡为由给拒绝了。
衣锦还乡
另一个就是说,刘邦打败项羽夺取了天下之后,南方的彭越造反,他和樊哙等人领兵平叛了彭越的反兵,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经过故乡沛县的故事。
因为刘邦与其手底下的很多大将,包括樊哙、卢绾等人也都是从下跟随他在沛县长大以及起兵的,因此,他们也就打算顺道回沛县看看自己的家乡。
也因为他们以前都只是当地的一些平民百姓,现在回到家乡一个个都是国家重要大臣,甚至刘邦成了当今的皇上,因此,历史上也把这次刘邦回乡称作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
成语楚河汉界与衣锦还乡点评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河汉界与衣锦还乡点评。通过以上两个成语典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占据优势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底,直至打败敌人。
- 在外部形势不利自己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从内部去瓦解敌人。
- 谨慎用人,用了则勿疑,疑人则勿用,不要用了甚至都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再自毁长城把人家赶走。
- 人都是有虚荣心理的,发达了都想着回到家乡炫耀。
楚河汉界与衣锦还乡点评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河汉界。好了,这就是本期讲的成语典楚河汉界与衣锦还乡的故事。
下期为你讲解——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上方进行关注,也可以随时与朋友一起分享。
【 相关阅读(点击即可查看↓↓↓)】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人物故事——项羽崛起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人物故事——刘邦崛起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人物故事——荥阳对峙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人物故事——垓下之战
中国历史之楚汉时期的人物故事——乌江自刎
- 上一篇:形容拥挤的成语-“满眼都是人头”,国内最拥挤的6个景点,别再跟风去挤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