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诗歌的热度也正在不断衰退,尤其是电子产品代替纸质书籍之后,写在纸上或印刷在书上的文字,就像一本泛黄的相册只能尘封在记忆中。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喜欢看书,但是却已经失去了那种咬文嚼字的快乐。
中国是最早创造出“诗歌”文体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以阅读《诗经》为乐。《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典籍,不仅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诗经》问世开始,以“诗”为体裁的文学形式,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改进和演化,最终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唐诗”虽然是唐朝大诗人们创作出来的,一种具有唐代文化特色的文学载体,但是一经问世就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中的经典之作。
“诗” 这种具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文化符号,之所以受到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和尊崇,其实与凝炼的文字、简洁的文风,以及多变的文学思想都有很大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用最少的字,去表达广泛而又最深刻的意境。
“诗歌”这种文体从开始出现一直到当代社会,大约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当代人对古体诗依然十分崇拜,但是却再也找不到可以写古体诗的人了。这其实也是古体诗在当代陨落的关键因素。
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体诗虽然失去了传承的载体,以及再创造的新鲜活力,但是古体诗却并没有因此而消亡。
它只不过幻化成了另外一种诗歌形式——朦胧诗派,并且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并流行至今。
“朦胧诗派”中的诗歌信徒海子
1.“朦胧诗派”的诞生与诗歌风格
1980年中国诗坛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沉寂已久的诗歌又焕发了第二春。以北岛、海子、顾城“三剑客”,为代表的“朦胧派”诗歌开始走红。
虽然这个诗歌流派并没有发表过任何宣言,而且即使在走红之后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但却以其独特的艺术主张和诗歌风格,成为了当时社会一股势不可挡的诗歌力量。
“朦胧诗派”所创作的诗歌,虽然与古体诗的风格迥然不同,但是却继承了“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诗歌传统。虽然这个诗派所创作的诗歌,基本上都以作者的个人感受,以及过于主观的臆想为基础,但正因如此才形成了比较独特的诗歌风格。
2.骤然“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实与当时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完全不同。
这主要是因为“朦胧派”诗人的思想,其实都多少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所以在其诗歌中总是能看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子。
这个崛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群”,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位知名代表人物之外,其实还有舒婷、食指、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牧野等。
由于这一群人的诗歌风格基本类似,而且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多有雷同,所以他们才被划归为“朦胧诗派”。
3. “朦胧诗派”的争议
实际上从“朦胧诗派”刚开始诞生之时起,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褒贬不一的评价。并因此而自觉划分成了两大派别,支持“朦胧诗派”的群体认为,这个诗歌流派所创作的诗歌,是真正“从心出发、以人为本”。
反对派则认为“朦胧诗派”及其诗歌作品,其实就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糟粕。他们的思想以及诗歌,不仅没有任何文化价值,而且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负面情绪。尤其是过度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这更是一种源自文学角度的自私自利。
笔者认为如果从唯物主义角度,对“朦胧诗派”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有正反两面。至于是正是反其实与诗歌本身,以及诗歌创作者并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站在不同阶层上的人,用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的唯心是非观。
笔者认为如果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尤其是从文化角度以及文学层面,去看待“朦胧诗派”所创作的“朦胧诗”。
不得不说确实存在一定文学价值,至于是否达到了文学造诣的高度,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朦胧派”中的抒情诗人海子,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海子査海生骨子里的自卑,铸就了敏感的诗人气质
相信在很多人的主观意识中,只要一提到当代诗人尤其是“朦胧派”诗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肯定是海子。这个淳朴善良、颇有个性和文学气质的高智商诗人,他所创作的诗歌总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感。
海子原名查海生是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小伙,从“海生”这个具有强烈的农村地域色彩的名字,相信大家已经察觉到了海子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性格中深深印刻着的自卑基因。海子的性格中确实有自卑的影子,以至于他后来卧轨自杀,其实也与这种天生的自卑感有关系。
笔者并不是说所有生活在农村的人都会自卑,只不过相比较于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来说,这种深入骨髓和血液的自卑,是一种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的宿命。
海子虽然15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但是从他上学以及工作之后的经历,不难看出这种天然的自卑感,给他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危害。
2.海子生命中的诗歌之火熊熊燃烧
但即使海子的内心有很多自卑情绪,但他依然用饱满的热情,创作出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从1984年创作出第一首《亚洲铜》开始,一直到1989年3月14日,他人生中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
这个笔名为海子的年轻诗人,在年仅25岁的青春韶华中,整整写出了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这其中不乏诗歌、小说和札记等文学体裁。
但是在海子做创作的众多诗歌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幸福与孤独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作于1989年,这是他作为“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所创作的最为经典的抒情诗歌。
作为“朦胧派”中的抒情诗人,海子虽然也擅长抒写个人感受,并且也会将自己的情绪融入诗歌之中,但却是这个诗歌派别中,唯一一个能够有的放矢的诗人。
这首抒情诗一共有三节,并且描写了三种情感,这在当代诗歌作品中,也确实是一首文学价值较高的诗歌。尤其是出自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笔下,更是让很多读者感到惊奇和意外。虽然诗歌的创作者年纪不大,但是这首诗却并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扭捏造作之感。
(1)海子对幸福的向往,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句中的“从明天起”,说明这只是诗人海子的一种畅想,而这种畅想并未在生活中真正出现过。只不过是他对未来生活的一种规划而已。
作者天马行空的思想本质,为这首诗歌增添了很多浪漫气息。喂马、劈柴、粮食和蔬菜,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宜,但“周游世界”却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这些质朴而又单纯的生活画面,只不过是作者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周游世界”实际上想表达的是,对未知世界以及大洋彼岸的探索。总体来看幸福的生活与自由自在,才是海子最真实的幸福追求。他对幸福的定义其实很简单,而这种简单的幸福其实就,是源于他的农村成长经历。
(2)海子的情感寄托与畅想幸福的喜悦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诗人要将自己找到幸福的喜庆之情,告诉给每一个自己认识的人。让他们也与自己一起分享这种快乐。虽然这种幸福只存在于希冀之中。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幸福是一种会传染的快乐,海子要将这种幸福传递给全世界。
笔者认为他在祝福世界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要求虽然看起来并不高,但是从海子的人生经历和所生活的时代来看,即使是这种小小的要求也未必会被满足。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爱情寓意
这首抒情诗从表面上来看,虽然是海子个人对幸福的向往与宣言。但是他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其实与已经分手的初恋再次取得了联系。而那个女孩就住在一个靠海的城市,并且还有移民海外的打算。
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这首诗歌中的“大海”可能与海子的初恋有关系。他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从明天起”,这既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待,同时也可能是已经鼓足勇气,想要与已经失恋的女友重归于好。
所以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爱情诗”也十分贴切。
结 语
相信平时经常阅读诗歌的人,都曾经有过有过这样一种体悟。那就是可以通过诗人,在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场景,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海子作为一个拥有天生自卑和孤独性格的人,他的诗歌即使在不断描写幸福,其实也能让读者感受他的孤独与凄凉。
海子虽然是“朦胧派”诗人中最具抒情气质的诗人,但由于他在诗歌创作观念上,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
尤其是在文学创作理念上,拥有高智商的海子还特别崇拜,凡·高、荷尔德林等人的疯狂气质。这也为他突然离世埋下了伏笔。
创作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个月之后,海子投入了理想的怀抱。1989年3月也著名“朦胧派”抒情诗人海子,带着他所有的烦恼、困惑,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他的离去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一个沉浸于理想和现实矛盾中,无法自拔的人最终的结果也大抵如此。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幸福的乌托邦与感动——解读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2.常风琴《诗歌神话中的海子——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海子形象》
3.高玉飞,张佐香《刀锋上的绝唱——试析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王艳《“歌唱生命痛苦”的“浪漫骑士”——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