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前朱元璋一直认为蓝玉是忠臣,对他多次封赏。为什么之后却严厉苛责,认为他是奸臣,只隔一年就把他剥皮实草,还连带杀了一万五千人呢?
其实,“忠”与“奸”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忠”,就是对皇帝绝对的忠诚,言行举止,都是出于维护皇帝,或者是保护皇帝家天下的目的。这样的大臣就被称为“忠臣”。
与之相反的就叫做“奸”,这样的大臣就叫做“奸臣”。
朱元璋最早是把蓝玉当忠臣的,对蓝玉也非常放心。
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征讨西蕃叛乱大胜后,朱元璋封他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还赐给他世袭爵位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平定西南动乱,依然是大胜。战后朱元璋评功,认为蓝玉功劳最大,增加俸禄五百石,还把蓝玉的女儿册封为蜀王(朱椿)的王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大破北元。这也是蓝玉一生最了不起的功劳,这一战,让北元从此再无力与明朝抗衡。朱元璋高兴地称赞蓝玉是卫青、李靖再世,晋升其为凉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蓝玉又奉命平叛西南,胜利后,再被加禄五百石。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蓝玉平叛西北,朱元璋又有封赏。
可以说,直到这时候,朱元璋一直都是很信任蓝玉的,也认为蓝玉是忠臣,而且朱元璋对他所上奏的事情,都很认可。
可是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朱元璋就屡屡否定蓝玉,对他上奏的事情也多不同意。
先是蓝玉在平定西北后,为了彻底解决西北的问题,曾向朱元璋建议,要征集当地的老百姓当兵,用以讨伐朵甘、百夷等少数民族部落,但是朱元璋不同意,命令他赶紧把部队带回来。
接着这个过程中,蓝玉又向朱元璋提了几条建议,朱元璋都不听,这时候蓝玉忧心地说:“上疑我矣。”
然后就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把蓝玉下狱审讯,接着对蓝玉进行了最严厉的处罚,以谋反罪处死,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同时因此被牵连杀死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
这样,原本的“忠臣”蓝玉,就变成了大奸大恶的“奸臣”蓝玉。
史书上说,蓝玉是因为立了大功后,居功自傲。一是他蓄养了不少庄奴、义子,横行霸道。二是强占民田,还不服御史查问,将其赶走。三是北征南返时,晚上抵达喜峰关,守关官吏没及时开门,他就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四是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
但是,这些问题,为什么都集中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呢?之前蓝玉是个好人,突然就变得这么恶了呢?还有,就算有这些,也不算个大问题,更不表明蓝玉是“奸臣”,要处以“剥皮实草”这样可怕残酷的刑法。
那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成为蓝玉一生一个关键转折点呢?
这件事就是太子朱标去世。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
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是朱标的妻舅,对朱标忠心耿耿,甚至把朱棣会对朱标不利这样的事情,都直截了当地说给朱标听。同时,朱标很贤德,朱元璋很早就让他管理朝廷,他也因此在朝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就是说,蓝玉既忠诚于朱标,朱标又震得住重兵在握的蓝玉。所以,年迈多病的朱元璋,一点儿也不担心,蓝玉当然是“忠臣”
但是朱标死了。朱标死后,年幼的朱允炆继位。朱允炆既年幼,又没有威信,蓝玉根本就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逆臣案》中曾记载,蓝玉曾说过“如今上位病缠在身,殿下年纪又小,天下军马都是我总着”这样的话)。这样一来,蓝玉自然就成为“奸臣”了。既然是奸臣,当然就得杀。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