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怎样理解?
孔子的理解是,少年时代,不要贪恋女色。
正是学习成才年级,怕误了学业,不能成为大事业的人,中年时代不要增强好胜。
打架斗殴。
也是生非。
因为是有家庭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不是一个人的生活,想怎么就怎么,不是以气用事的,是忍,不管什么事都要忍,要三思而后行,老年时代是少生气,多开心,能干就干点,知道对身体好都行,不要那么的懒惰不干。
那样对身体也不是太好的,能运动都运动,有个好身体最重要也最好的,好了写这些吧,平安顺利祝大家照顾好自己,安康吉祥,。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也就是说年轻人要注意性的问题,能节制而不纵欲才叫君子;中年人要温润平和,不要好勇斗狠做意气之争才称得上君子;老年人要看得通透,不要把事都看得太重抓着不放才算得上君子。
君子三戒孔子这句话道出了人生三个阶段容易产生的毛病和问题,这三点在时间上相互连接,在性质一脉相承,却又各自独立。
此番训诫意在提醒正处在某一阶段的人醒悟,供过来人反思,助来者前瞻长路。
一、少年:戒之在色。
少年可以理解为年轻人,实际上包括了少年也包括了青年。
依古代礼制,女孩十五岁及笄,便算是成人可以出嫁,男子十六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可以娶妻。
对照现在婚姻法中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男子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子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古人享受男欢女爱要比现在早很多。
只是性成熟并不代表心理成熟,往往年少无知贪图闺房之乐,过分纵欲,于身体、心理都会产生极大危害。
只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也并非不通情理,所以提倡适度要求节制而非禁欲。
冠礼现在社会人们对爱的理解往往狭义化,认为父母、兄弟是孝悌,属于亲情;对于同性朋友是友道,属于友情;唯独对异性才是爱情,爱被理解为两性之间基于性的特殊情感。
再加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性心理的早熟比性生理的早熟更提前,这是教育的大问题,也是很大的社会问题。
个人认为年轻人要戒男女大欲之色,但要保持年轻人的本色,那就是敢想敢干有冲劲,不怕失败不服输的决心和韧性,有成就一番本事和打拼一片天地的野心。
年轻人要戒色但要留住本色。
年轻人二、壮年:戒之在斗。
孔子教育我们戒之在斗。
但是中年人偏偏是最不能放弃奋斗的人。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放眼望去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人,而自己却无处可依。
在无助中,难免焦虑与暴躁,敏感又脆弱,时而意气风发满怀希望,时而消沉绝望痛苦不堪。
但是无论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滋味,都不能停下向前的脚步,丧失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哪怕是含着泪忍着痛伤痕累累,也要拼命趟出一条带血的路。
人到中年人到中年,在家中妻儿老少其乐融融,走出门只有努力和保重二字留在猎猎风中。
努力是在自己身上努力,奋斗也是奋斗自己的本事,而不是在别人身上动脑筋玩手段。
这里有一个故事可资借鉴。
师傅画了一长一短的两条线对徒弟说:“这条短线代表你,那条长线代表别人,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那条线比别人长呢?”徒弟想了想,伸出脚把长的那条线抹去一半,然后得意地抬起头说:“师傅您看,这样我的那条线就变长了。
”师傅摇了摇头,俯下身把原来短的那条线加长了一倍说:“要想比别人强,光盯着别人的短处想办法诋毁别人,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反击和报复。
只有自己变得强大,自然能对比出别人的渺小,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孔子所说戒之在斗,就是要戒与人争斗,和人勾心斗角,更不可想尽办法用尽手段往上爬。
人生之斗是与自己的坏习惯作斗争,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这种赢得一时也是人生进步之处、卓尔不凡的开始。
三、老年:戒之在得。
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到了老年已经无力奋斗,只能依靠旧时的回忆提振现在的精神,所以老年人记不清昨天的事,刚才的人,但是对几十年前的事情却念念不报,牢记心中。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未来,他们只能活在过去。
他们想把过去的种种牢牢抓住,所以动辄“想当年……”,所以对得到的东西非常珍惜,偏执得近乎顽固。
其实越想抓牢,越是抓不住,到最后看似拳头紧握,摊开手却空无一物。
得失心越强,越经不起打击,越发脆弱。
老年人戒之在患得患失的心理,应对之策就是对世事轻松看,学会自得其乐才是解脱。
君子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戒是止,戒的同时也要发起另一面进的精神,发扬少年本色,不断奋斗进取,身在事内心自超然。
戒正是指明歧途做出限制约束人走正路立德立业。
依佛家讲修戒得定,定能生慧,慧能解脱。
人生解脱之路正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