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传统美德?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具有哪些内容。
公、善、诚、义、孝、仁、忠等等,都是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传统的中国道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
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在立交的教化下,有了特有的义气:对国家民族——尽忠义,对父母长辈——行孝义,对亲人——重情义,对朋友——讲信义。
人们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施行道义直致舍生取义。
“为义”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信条,“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还有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
《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讲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 宋代名将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亲历危难,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明末顾炎武则以天下为己任,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等等。
这些诗句都显示了强烈地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这种精神,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体颂歌。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
“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立足社会达到理想目标,同时也要使有关的人立足达到目标。
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会太平。
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
维护封建制度,是这些关系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强调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涵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改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
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
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淳朴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美德。
“孝”被称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
《论语》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历代统治者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立邦之基。
孝道除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
“孝”还规定了做子女的家庭义务: 首先在生活上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其次在态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悦色、承顺父母之心。
父母有过应当劝谏,但要注意态度,不可强违父母之意。
这些道德观念对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儒家传统伦理认为: (1)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先义后利”。
这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准则。
(2)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时,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把追求仁义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处处要唯义是从,时刻不忘按义字从事。
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重大义讲求奉献的高贵品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养的方法可供借鉴: (1)立志乐道 立志,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
乐道,是指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其志也。
”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2)克己内省 克己,指一个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养,并能在理智或理性修养的指导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内省,是指一个人能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自觉的做到符合道德规范,这就是具有仁德修养的表现。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自己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断进步。
(3)改过迁善 改过,是指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迁善,是指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改之为贵”。
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意志磨砺 意志磨砺是指后天的环境对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5)笃实躬行 笃实躬行是指对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具有忠诚老实的态度和躬行践履的行动。
第一、慎于言,敏于行。
强调慎言敏行,少说多做。
第二、言必信,行必果。
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须做到言而有信,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