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
要正确看待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就要走出文学著作《三国演义》。
虽然罗贯中把诸葛亮描述得神乎其神,高深莫测,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玄幻,但在从政和治军上确实古今少有,堪称历代为官治军者的楷模。
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的童年是极其坎坷的,父母早亡,被叔父抚养成人。
诸葛亮从小接受的是儒学,读了非常多书。
后来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就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
诸葛亮后来还娶了朋友的丑妹为妻,后人评价诸葛亮说他是性情高逸,并不虚图于外表。
好了,接下来总体评价一下诸葛亮。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二十七年来说,公元207年前的二十七年,主要是学习和立志阶段。
在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和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当时最没有前途的刘备。
从他选择跟随刘备兴复汉室那天起,就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从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
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最终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秒。
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被后世敬仰。
小賊貓namiLV.5 推荐于 2018-04-16诸葛亮军事能力强其实是在三国演义才出现的。
小说家之言万万不能全信。
历史上,诸葛亮政治能力是非常强的。
在他的管治底下,官员们没人敢贪,只会努力工作为民办事。
诸葛亮是位伟大的政治家、理想家,但不是杰出的军事家。
其政治才能堪比周总理,但军事才能不如毛泽东。
理想家体现在他的政治理想从没改变,打着重兴汉室的口号,屡次讨伐魏国。
军事能力不足体现在这一点: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国时候,魏延想出来的计谋。
计谋就是魏延带一万人马奇袭攻下长安,诸葛亮带领大军经秦岭等地到达长安,以抗关中边外的魏兵。
计谋若是成功了,北伐魏国就完成了一半。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采取魏延这个计谋。
以至于后来魏军加于防守,北伐多次都劳而无利。
因为诸葛亮谨慎,导致决策失误。
诸葛亮善于深谋远虑,但不属于随机应变的人。
军事能力不是很差,只是太过谨慎了,凡事步步为营,扎扎实实的行事。
也对,北伐是件大事,我军势单力薄很难对付强大的敌军,所以诸葛亮慎之又慎是情有可原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而了解他的,比如“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都是非常精彩的章节,在戏曲舞台及影视剧中永演不衰。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子呢,他真的像小说、戏曲中那么神奇吗?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沂南县),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被封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的时候,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而到唐代,封“武灵王”。
其代表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还发明有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他一面躬耕读书,一面留心世事,等待时机施展报负,时人称之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登门请教安定天下之计。
诸葛亮分析时局,精辟独到,条分缕析,统一治国方略,让刘备心服口服,激赏备至,请到军中,拜为军师,总掌方略。
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殚精竭虑,辅佐了刘备、刘禅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建安十三年,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东联孙权,在赤壁大败北方枭雄曹操,随引兵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蜀汉建国后,诸葛亮官拜丞相,录尚书事,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在刘备逝世,刘禅继位,诸葛亮忠贞不二,继续辅佐后主刘禅,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并以丞相兼领益州牧,掌握着蜀汉军国大权。
诸葛亮他执法严谨,赏罚分明,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
他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鼓励百姓种植帛桑,在汉中地区大兴屯田;同时,他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和抚”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积极推广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西南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加强了西南地区的统一,在他的领导下,成都从一度民贫势弱小城变成了“天府之国”。
诸葛亮他始终坚持与东吴联盟共同对抗曹魏,以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数次挥师北上,攻击曹魏,以图统一全国,却数次大败而归,也间接的消弱了蜀国的国力,给蜀国最终的灭亡埋下的伏笔。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与魏将司马懿对抗于渭南时,由于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东南),享年54岁。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世人代代敬仰,唐代杜甫曾赞叹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世臣心。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补襟。
孙中山先生也曾经这样评价他: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诸葛亮被列武庙十哲,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是逸群之才,英霸之气。
司马懿对他评价是天下奇才也。
三国志用了很大篇幅介绍他,杜甫和白居易也写了很多赞美他的诗,五月渡芦平定南方,六出祁山来去自如。
造木牛流马,今人现在也没研究透,造连努,推演八卦。
三国志多有明确记载。
我认为诸葛亮是天下第一人,否则以刘备的英雄也不会三顾茅庐。
我们了解诸葛亮,更多的是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写的书籍。
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朱雀羽扇,气定神闲,胸中智计百出,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助刘备夺取荆、益两州,促成孙刘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一生感念刘备三顾茅庐之情,衷心事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流传了几千年,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一直为后世效仿称道。
虽说电视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里面带有艺术技巧,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能够真正还原真实的诸葛亮,虽说没有电视那么夸张,但是在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却是真实的,在高中的时候学过这篇文章,每每读起,都悲伤感慨,可以说字字泣血,每一句话的都是诸葛亮的肺腑之言,在出师表里面,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忠心,看出了他对于蜀汉江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需要英雄的。
而诸葛亮成了历史上的英雄,他的智慧,他的忠心激励着后人,不管诸葛亮有没有真正的那么厉害,但无疑诸葛亮的印象却是塑造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