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故事?
勤学,就是要下苦功夫,才能得真学问。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大学是学习的最佳时机,更应该勤于学习,奋力拼搏。
毛主席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同样的,不学就会落伍,落伍必然挨打。
一个人若想拥有聪明才智,若想不落伍,不被挨打,便需不断地学习与积累。
华罗庚有句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源于勤奋”,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古代大学者凌曙,小时候他家里非常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勤俭节约,省下了一笔钱买了很多书回来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者。
宋代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义的人,反应十分迟钝,每次读书只能读50个字,一篇短小的文章也要读上一二百遍才能变得熟练。
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九遍十遍,天长日久,学问与日俱增,后来他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大学生要勤学格物,让学习成为一种人生习惯。
青年大学生需要学的东西非常之多,更为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外化于行,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我们的学识修养。
大学生既要专攻博览,但我们又不能只顾读书,读死书,要学会读“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之书。
同时,也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时代责任。
习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只有求得真学问,学会做真人,才能将大学四年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将自己的成才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进而不断要求自己奋力上进,不断要求自己扩充新知,不断要求自己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胜在钻研、赢在坚持。
名人好问的事例?
1. 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学问渊博,但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感到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虚心好学,肯向别人请教,是孔子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宋濂:宋濂是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自幼好学,学识渊博,写得一手好文章。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他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
尽管两次拜访老师都没能得到解答,宋濂并没有气馁,而是第三次独自拜访。
不幸的是,他在途中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宋濂的虚心好学和毅力感动了梦吉老师,最终得到了解答。
这些名人事例表明,虚心好学、勇于提问是一种美德,也是求知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孔子还是宋濂,他们的成就都离不开这种积极的求知态度。
以下是一些勤学好问的名人事例:- 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
-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勤学好问。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
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
- 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十分好学善问,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
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老师诲人不倦,学生也不停地追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 上一篇:励志母亲的话;母亲老了励志的句子?
- 下一篇:复活中的励志名言(托尔斯泰复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