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后的创作有哪些?
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致爱丽丝》、《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1、《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2、《致爱丽丝》《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3、《第七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是贝多芬于1812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瓦格纳誉为“舞蹈的神化”。
4、《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曲,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
5、《c小调第五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贝多芬失聪后写的曲子?
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创作的曲子有《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六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庄严弥撒曲》、《帝皇钢琴协奏曲》。
1、《战争交响曲》又称《威灵顿的胜利》(Wellingtons sieg, ober Die Schlacht bei Vittoria,OP.91)是贝多芬作于1813年的钢琴曲,题献给英国摄政王腓特烈。
1812年拿破仑攻入莫斯科败迹后,欧洲各国联合,1813年6月21日在维多利亚与拿破仑军队作战,英国名将惠林顿击溃拿破仑,这首标题音乐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摹。
2、《D大调庄严弥撒曲》创作于1819-1823年间。
这时期正好是欧洲社会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动荡局面中摆脱出来的初期。
连年的政治和军事灾难使人们逐渐对源自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思想思潮产生怀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3、《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4、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
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
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5、《第六交响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残酷的命运并未让贝多芬放弃音乐,甚至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了经典之作《第九交响曲》。
在那个还没有先进助听设备的年代,据说失去听力后的贝多芬是利用一根木棍来感知声音的。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一根木棍,他把木棍的一头顶在钢琴的顶板上,另一头用牙齿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