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伏牛山英雄故事?
唐自在禅师降服野牛而得山名说,迄今为当地官方及民间大多沿用。
唐自在禅师降伏野牛得伏牛山名,源出最早见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兵部郎中乔缙所撰写的碑记《伏牛山云岩寺记》“野牛降服而山名,白云吐岫而寺号”和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河南府嵩县主事王官之撰写的碑记《伏牛山云岩寺记》“嵩治城南三百里山曰伏牛。
考之邑志,犹唐号自在禅师者,次岭颠闻野牛狞恶噬人,师适遇牛,偎首卧地者降服然,故名之”,伏牛山得名均与伏牛山云岩寺唐代自在禅师有关。
历史故事:嫦娥奔月 在嫦娥奔月之前,有一神人把她养的一头黑牛带进了天宫,被王母娘娘派往蟠桃园耕地。
有一次,嫦娥去天宫借牛耕地,王母娘娘不同意。
黑牛便悄悄地衔着嫦娥的衣带来到月宫。
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将黑牛打入东海受罚。
善良的嫦娥派蟾蜍把黑牛搭救出海。
王母娘娘又派天将去捉拿黑牛,黑牛一头扎进地穴躲了起来,被凶恶的天将封死在里面。
黑牛运功变成了巨大的神牛。
八百里伏牛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脉,也是许多英雄故事的背景。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
关羽在逃亡途中,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凭借着勇气和智慧,一路斩杀敌将,最终成功突围。
这个故事展现了关羽的英勇和智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
八百里伏牛山英雄故事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困苦,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东山公园都有啥雕像?
李振亚烈士雕像初夏时节,位于北流河与浔江交汇之畔的藤县东山公园,林木葱郁、生机勃发。
沿着东山公园的石阶步步攀登,当眼前一片豁然开朗时,便能看到绿树环绕处中央静静矗立的李振亚烈士雕像。
李振亚烈士雕像高2.7米。
基座之上,李振亚烈士雕像一身军装,身姿挺拔,坚毅的目光眺望前方。
雕像正面碑基大理石板上刻着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覃应机的题词——“李振亚烈士”,背面碑基的大理石板上铭刻着李振亚烈士碑记,苍劲有力的文字记录着李振亚烈士的戎马一生。
李振亚16岁投军,一生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藤县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昂扬斗志书写新时代发展篇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双龙湖的由来?
“双龙湖”为许昌一处胜景,风和日丽之时,游人如织流连忘返。
关于“双龙湖”的由来,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 话说献帝刘协被曹操接到许都,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开始朝政议事。
献帝名义上发号施令,实际上一切政事都是曹操做主,自己不过是个摆设。
献帝不甘心,想有所作为,终日幻想着中兴汉室,恢复祖业。
想当年何其威风,他和少帝刘辩在动乱中出逃,途中逢董卓率军东进。
董卓气势汹汹地问:“你们是谁?”刘辩吓得不敢说话。
刘协策马而出,大声说:“皇帝在此,何人敢挡驾?”董卓一听,忙下马拜伏。
因为这,董卓进京后,便废了少帝,立刘协为帝。
刘协虽为皇帝,但董卓当道,皇权旁落,自己不过是聋子的耳朵—配搭儿。
本想到了许都,有所作为,谁知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自己仍然是个傀儡,想恢复祖业,何其难也! 献帝到了许都,除了不当家,享福的习惯没有变。
自己和一群后宫嫔妃们,整日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日子长了,志气便消磨完了。
一日,丈人董承进宫,陪他聊天。
董承说:“陛下何不读些经书,也可打发时间。
”献帝说:“心情烦闷,读不进去。
”于是董承从怀里掏出一册书,说这篇《触龙说赵太后》的文章写得好!他当即把文章念了,又讲给献帝听:“书中说,君王的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最后难以立脚,失了江山。
陛下何不做些实事,为自己立功建业,这样局面不就慢慢好起来了吗?” 献帝一听,心中有些明白了,心想书中说的有理,自己天天闲着不做事,功劳都是别人的,谁还听自己的?这样下去,终生也是个傀儡,最后还得让位给别人。
有了这样的念头,便想做些事情。
可是,自己的身边除了宦官和宫女,没人能帮他办事。
唉,真是有心建业,无力回天啊! 那日在凤鸣楼,登高望远,见城南军民屯田正忙,心想,何不亲自种一块田,一来可亲身体验种粮的艰辛,二来可激励民众农耕,不也是好事?主意拿定,次日便对曹操说了。
曹操笑了,说哪有皇帝种地的?献帝说,古来尧舜,都是亲自躬耕,我为何不能?曹操想了想,觉得皇帝此念,与己无碍,便答应下来,在城南划了几亩地,让他亲自躬耕。
众人都以为皇帝只是做做样子。
可是献帝却真的在种田,他脱下龙袍,挽起裤腿,赤脚下到田里,和农夫、兵士一样干活。
皇帝亲自种地,许都的军民十分稀罕,很多人都来观看。
老农手把手地教他如何耕地,如何浇水,如何下种------献帝本来聪明,也能吃苦,竟学会了不少农活。
一年下来,不光收获了粮食,身体也强壮了,在民间威信大增。
许都屯田的军民因皇帝亲自种地,人人努力,当年大获丰收。
第二年,天大旱,屯田的军民心如汤煮。
早朝时,天官上奏说,要想解除旱情,须得祭天求雨。
献帝闻奏立准,命令将士在城西筑坛。
坛筑成后,献帝率文武百官到城西屯里,登坛求雨。
那日,烈日当头,晴空万里,无一丝云彩,献帝跪在坛上,百官跪于坛下,足足个把时辰。
正当众人难耐酷热之时,天上忽然起了大片乌云,一会儿便遮住整个天空;风起处,乌云翻卷,雷电齐发。
乌云中,忽又有一条黄龙现身。
一时雷声大作,电光闪耀,大雨如注,足足下了两个时辰,旱情顿解。
雨后,城西低洼之处,形成一湖。
老百姓都说,天上有黄龙现身,地上有天子求雨,这湖应起名为“双龙湖” 献帝到许都数年,威信渐立,曹操心下不安。
谋士杨修对曹操进言,说天子威望高了,对丞相不利呀!何不代汉自立,以免生出祸乱。
曹操捋须笑道,我迎天子到许都,是为了大汉天下也!何敢有此野心?今天子勤政,为民种田求雨,较之桓、灵二帝,强之百倍!将这样的皇帝废了,老百姓何能心服?今后断不可有此言。
曹操嘴上虽然这样说,心里对献帝处处设防。
献帝纵然有心振兴汉室,但仍旧是傀儡一个,终无建树。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魏王,对献帝禁锢更甚。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献帝在繁城筑受禅台,将天下禅让于魏,自此,东汉王朝灭亡。
汉献帝屯田求雨的故事,老百姓仍然记得;许昌双龙湖,至今仍延其名。
双龙湖距合川城北26公里,是1983年竣工的人工湖,1984年辟为旅游区。
1992年公布为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
双龙湖湖面宽阔,湖水清澈,水面6879亩,岸线长80多公里,有4个全岛,67个半岛,100多个湖汉港湾,常年畜水4000万立方米...。
乾隆年间,由于黄河反复决口,水入微山湖,满而东溢,运河排泄不下,加上运河南山区洪水挟大量泥沙,经龙河、引龙河、于沟河流入运河,除造成沿运积水成灾外,也加剧了运河的淤塞,甚至断航。
乾隆非常关心水利,六次南巡中,有五次视察了黄河治理工程,在乾隆所写的御制《万寿重宁寺碑记》和《南巡记》里也着重提到“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下旨新开伊河,以泄山洪、排淤塞、除内涝。
《峄县志》中这样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荆山桥淤塞,湖水泛滥,次年新开伊河,以泄湖水,上起微山湖,下至黄林庄入运 ( 今台儿庄西南一公里),计长 12463 丈,口宽八丈,底宽四丈,深一丈二、三、四尺不等。
”传说伊河开通后,乾隆二十七年 ( 公元 1762 年 ) 乾隆再下江南,沿途巡视运河、伊河,驾幸台儿庄,这也是乾隆六下江南的第三次。